陈凯师

老百晓小学语文教案【非遗传承】复州皮影戏-方志大连

【非遗传承】复州皮影戏-方志大连
复 ? 州 ? 皮 ? 影 炮弹专家? 戏
据史料记载,皮影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从前使用的影人多为纸制,后来改用驴皮,因此称为驴皮影,亦称皮影或影戏。
复州皮影戏起源悠久。据《东北俗文化史》记载,辽宁的皮影戏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 年—1620 年),由陕西来东北戍边的士兵传来。由于影班演员少,容易演出,就由营房传入民间,不久又传到女真族中去。清朝定都盛京(今沈阳)后,许多王府、将军府以及都统府都成立家庭影班进行娱乐。因此,上行下效,民间的皮影戏就繁荣起来。

到了清朝嘉庆年间(1796 年—1820 年),北京附近“白莲教”盛行,京东“白莲教”曾有皮影艺人参加,被诬陷为“悬灯匪”,并下令禁演皮影戏,栾州皮影艺人被迫流入东北。与此同时,山东登州皮影戏也跨海到辽南来演出。据艺人传说,复州的皮影戏就是从这时才开始活跃起来的。
当时复州皮影戏分南北两派,北派(滦州皮影)按影卷(剧本)唱,称为“翻书影”或“卷影”;南派(登州皮影)演出的剧目没有剧本,是艺人口传背诵下来的,演到某种场合和情节时,都有不同的固定唱词和道白,如妇女坐楼时,有“坐楼篇”“思夫篇”,走路时有“行路篇”,出征时有“旗赞”“兵赞”,打猎时有“行围篇”,男女相看时有“夸相篇”等,需要什么唱词时,就拿出什么“篇”来。因此称为“南口影”或“流口影”。当时唱影的大部分都是半农半艺的民间艺人,他们熟悉农民生活,唱出来的词句通俗易懂,演出的节目有故事性和趣味性,因此受到了群众的欢迎。由于他们演唱没有剧本做依据,经常没词就随口填词,致使演出的节目质量粗糙不如“卷影”文雅。1920 年以后,复州城里和城北的皮影艺人在滦州影的启发下,陆续都改唱“卷影”了。

皮影戏发展到民国二十年(1931 年)左右,达到了繁荣的极点。夏天晚饭后斯维特兰娜,坐在街头纳凉时,经常能听到附近村落唱皮影戏的锣鼓声。当时农村的小学生在业余时间里都刻皮影玩耍。可见复县(1931 年中华民国政府改复州为复县)那时的民间皮影艺术是非常活跃的。
皮影戏舞台仅有3 平方米,用竹竿做支架,用竹篦子支棚顶绅士联盟,然后用青布盖顶并围左右后三面,前面放张长条桌子堵住台口,将长约2.5 米,宽约1 米的白布做影窗子(影人舞台),台的顶部有个烟筒,筒下吊盏四捻油灯,是影戏的光源。
一个影班,大部都由六七个人组成魔法教授。演出时,演员分前后两排坐在影窗后。前排左侧第一人是拿影( 导演) 的,中间是贴影( 耍影人) 的,右为司鼓(负责锣、钹、鼓等打击乐器伴奏的人)的,后排是乐队,拉主弦都在中间,其它乐手在两侧。全体人员都参加演唱,剧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植物再战僵尸,都由他们几个人扮演。从前没有女演员,男唱女腔时都得“掐嗓子”唱,才能发出女人的声音来。
影人是由头(称头楂)和身子两部组成的。小影人高约8 寸,大影人为1 尺2 寸,都是人的侧身像。它的双手和脖子上都用线连在一根铁线上,铁线的下头安根细高粮桔杆,表演者操纵这三根杆,就能使影人做出各种动作来。复州开始唱影时,因为观众少,都用8 寸影人,后来观众多了,离影窗远了就看不清影人,因此城北皮影班首先改用了1.2 尺高的大影人,黄光宏受到了观众的欢迎,接着城南影班也改用大影人。

群众听影最爱听“对丝弦”(弦乐合奏)古代调香师。据老艺人传说:从前唱影以小三弦为主弦外加笛子和二胡,声音单调轰不起场来。民国年间以大四弦为主弦,接着又增加了扬琴、坠琴、笙、管、牛角、葫芦头、唢呐等乐器,演奏起来群众非常爱听。
从前在复州演出的剧本,老百晓小学语文教案大部分都是从关里传来的。经常演出的节目有:《界牌关》《销阳关》《木阳关》《盗马关》《铁丘坟》《五峰山》《呼家将》《破洪州》《水泊梁山》《岳飞传》《镇冤塔》《康王走国》《全家福》《十五贯》《大珍珠塔》《闯王造反》《彭公案》《于公案》《施公案》《白蛇传》《绿牡丹》等,都是长篇剧目,大剧目能演数月,小剧也能演三到五宿。另外还有折子戏,如《王小赶脚》《打枣》《快活林》《十字坡》《当箱子》《胡迪骂闫》《天官赐福》等,每个节目也能演出三到五宿。每场演出的时间都在4 小时以上,有时观众被剧情吸引住了,就给演员增加报酬,让他们演到第二天早晨鸡叫为止。

民国年间的皮影艺人,一天的工资能顶农民的几天收入。因此不少的民间锁呐艺人和农村的文艺爱好者,都拜皮影艺人为师,学唱影戏谋生浮华饭店。同时农村里的小学生,有的在课余时间里也刻影人演出自娱自乐。
复县境内先后出现了很多皮影艺人,在群众中有声誉的有陈海令、杨成翰、孙永富、孙永安、张荣、孙会昌、王长顺、徐国楼、陈吉名碑荟萃海、温长贵、郭庆祥等数十人纹理烫多少钱。目前,复州皮影戏仍现有德胜班、义和班、温家班、韩家班,现遗存的手抄影卷尚有200 余部。
1945 年东北光复后,就有皮影艺人在瓦房店开皮影戏园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复州皮影戏的艺术水平有很大提高妮琪米娜,首先是搜集整理旧影卷,剔除封建糟粕,取其民主性精华;其次是将原用油灯照影,改为电灯照影。后来受电影艺术的影响,皮影戏在群众中的欢迎程度逐渐减弱。2006 年5 月20 日,复州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成为大连唯一跻身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同年,复州皮影戏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度加大,复州皮影戏逐渐被社会各界重新关注。2006 年4 月,大连市群众艺术馆成立了大连群艺皮影剧团,2006 年11 月,群艺皮影剧团参加辽宁省文化厅主办的第五届皮影表演,他们参加的剧目《三只猴子》获得金奖;从2006 年开始梵高传,大连群艺皮影剧团进社区、进村镇、进学校,近年来坚持在全市各区市县中小学校义务演出,基本上从每年的9、10月份到年底恐鱼,全年演出300 余场。2007 年3 月,大连市春柳小学在群艺皮影剧团的帮助下成立“春柳小学皮影剧团”;2009 年1 月,应文化部之邀,大连市群众艺术馆皮影剧团赴香港参加文化部港澳台文化事务司与香港特区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并取得主办方良好评价。
复州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传播文化知识,保留、传承民间有价值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人物掌故等方面,起到了宣传和教育的作用。从复州皮影戏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它涵盖了社会生活,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藏秘双宝,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