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更忆硝烟炊烟后 金华文化地理之金华古道|岭后古道:长亭短亭几度秋-金华吃喝玩乐铁血东北军
古道探秘留住上辈人的记忆
老房子的屋檐下,燕子飞来飞去,一口一口啄来新泥,一点一点垒起自己的巢穴。
走廊上,金天根用鸡血藤一圈一圈地绑着扫帚。这样的动作,他已经重复了20多年。
站在边上的金大连看着看着一时技痒,也忍不住坐到凳子上,拿起一根鸡血藤绑了起来。每一个上了年纪的金坑人对于绑扫帚的活都不陌生。这是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技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鸡血藤在柱子上勒出深深的印痕。
岭后古道地图
这也是艰苦年月留下的生活印记。当地有句土话形容山里人的生活:“两年吃三年的粮,三年睡两年的床。”两年吃三年的粮,是指干体力活的人特别能吃;三年睡两年的床,说的是起早贪黑,睡觉时间短。
“天还没亮就起床干活了,绑扫帚要绑到晚上10点。去赶集的日子,凌晨两点起床,吃过早饭,3点出发,担出一二十里路天才亮。山坑人没办法,点点滴滴都是这样担出来的。”挑着绑好的扫帚、做好的柴畚箕,天还没亮就出发,走岭后古道到义乌赤岸,再走三四十里路到佛堂集市上去卖。挣出几毛几块钱的收入,换成米,换成盐,换成孩子的学费,家里的生计。这是老一辈金坑人的共同经历。所以,这条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古道,可以说是金坑人的生命线。金坑人对它有着深厚的情感。
这天,听说我们要去走古道,金坑村的成美宣一早就在路边等候我们,老年协会会长金大驮退掉了当天回衢州的火车票。还有81岁的金大连,也陪我们一起上山。古道现在少有人走,但依然干净通畅,每年,村老年协会都会组织人员进行清理。
古道很普通,几乎没什么景点,然而,一路上都能感受到金坑人对它的真挚情感。岭头有个凉亭,叫万松亭,是去年重修的。74岁的金大驮就是重修凉亭的人。
“我和老伴平时都住在衢州,回来的时候也不多。去年的一天,我们一起走古道,看见凉亭已经倒了,只剩柱子。”金大驮说,看到这个景象,心里有些失落,“以前,永康上半个县的人到义乌,都要走这条古道。从我爷爷到我父亲,去佛堂卖山货,都要经过这个凉亭。累了在凉亭里歇一歇,下雨躲一躲,天气热乘乘凉。我想,前辈人有这样的精神,造凉亭给路人遮风避雨,我也该学习他们的精神。我下定决心,要把这个凉亭修回去。我老伴非常支持。”
之后,他到妹妹家说起此事,妹妹金东群当即说,“资金我们一起出”。
村里也很支持,帮他叫了马,来帮忙的人也很多。重修这个凉亭,总共花了4万元钱。一个多月的时间,金大驮天天待在工地上,一砖一瓦都是马驮上来的。“木头的话,马没法驮,每次我自己背一根上来,做工的人也背,就这样把凉亭造好了。”
岭脚还有一个凉亭,则是金坑全村人合力重修而成。
这个凉亭是“集体化”的时候造的,为的是义乌赶集回来时可以躲雨乘凉歇息。平时,护林员吃住也在凉亭里。后来,村里发展经济养绵羊,这里又成了养羊人的住所。村里一人重病,老婆离婚,两个孩子又小,村里照顾他,让他在这里养了五六年的病,兼干点烧木炭的活,以此维持生计……
这个凉亭,曾经回荡着多少赶路人的笑声和话语,维系了多少金坑人的情感。所以,今年正月,金大驮牵头重建凉亭,成美宣在微信群里发了一封真挚感人的倡议书后,村两委,村里人,包括嫁出去的都鼎力支持。你出钱,我出力,很快修好了凉亭。
在从前,金坑人也是这样齐心协力修古道。金大连说,以前古道隔一年就要修一次,破的地方要补,路旁的柴草要砍掉大杨创世西服。大家都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出力的人没工资,出钱的人买好菜做好饭,担到路上,大家一起吃。
“金坑人把这条古道看得非常重,有了这条路才有金坑,金坑人的生存都靠这条路,这条路是金坑的经济命脉。修路以及重建凉亭,就是为了留住上辈人的记忆,教育村里的年轻人,也教育我自己的子孙。”金大驮说。
一路上都能感受到金坑人对古道的情感。看到大石头拦路,他们就会自觉地它搬开,以免影响行走。他们知道哪里生长着中药材,哪种植物是小时候的美味。在一个叫吃水孔的地方,常年放着一个舀水用的竹筒。以前,每个走古道的人从佛堂、赤岸回来,都要在这里喝一口天然的山脉水,然后,坐着歇一会儿,聊几句天。
山风轻轻地吹着,阳光透过树叶落在路边的小野花上,星星点点,就好像时光倒溜,回到了从前。
古道遗韵古道上击毙一名日本军官
抗日战争时期,岭后古道还留下了值得记忆的一笔。
因为地处义乌到永康的必经之路,金坑村没能躲过日本鬼子的扫荡。金大连对于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时候,他约莫七八岁:“日本人三天两头从这里走,有时还宿在金坑。一听日本人来了,老百姓都逃到山上去。回来后,看到家里乱七八糟神起国度,猪头、鸡翅膀随意乱扔,臭气熏天。日本人很坏,猪杀了,只把腿肉拿去;鸡杀了,也把好的肉取走。看到有好的衣服裤子,也会拿去穿……”
金坑人也曾在古道上做过机关,在山头上用大石块垒起“千斤坠”,绳子一拉,石块就会轰轰轰掉下来,可惜,“千斤坠”没有伤到过日本人。倒是有一天,一个落单的日本军官在古道上被击毙了。
杀死日本军官的是金坑村的金正标,是当地有名的土匪。1951年,永康剿匪纵队包围了他的老宅伊通吧,他看大势已去,在三楼开枪自尽。然而,抗战时期,他的确杀死了一名日本军官拳罡,并因“有利抗战殊”,受过到当时国民政府的褒扬。
在金正标的老宅前,金大连叙述了当时的经过:“阿标(当地人对他的称呼)也是农业出生,种生姜,种大青。大青你们可能不知道了,是染布用的。日本人来的时候,他已经有枪了。那天,大批日本人从古道上过去,一个军官掉队了。阿标看见后,穿着个蓑衣,迎面走过去。看到日本人走近了,掏出枪,一枪把他毙了……”
然后,他和几个同伴一起把尸体扔到隔溪的野草丛里。路上都是血,当时正好是四五月份,田里有水,几个人把田里的水泼上来,冲掉血迹。
“那时候,都说日本人知道后会报复,烧整个村的房子。阿标也怕出事,走出去15里路,那几处人家都有日本人的维持会长。他到维持会长那里,直说我杀了一个日本人,你说出去来也好,不说出来也行。如果你说出去,金坑的房子被烧了,你们这里也保不住。那个维持会长其实是两面派。他承诺,不会说出去的……”
结果,那次,金坑一点事也没有。
“大家都夸他,胆大,胆大。就这样,他拉起了队伍。”
在金坑村大会堂的墙上,还写着《金川抗日纪略》,也提到了那次古道击毙日本军官事件,高伟杰“此村人杀敌之先声也”。当时,因为处于沦陷区,地方秩序混乱,金坑村还会同附近村庄实行自卫,“我金川附近平静如恒,行旅称便”。
“那时候,人们经过这条路,都放心大胆。有一次,岭头有7个人打劫,6个人被阿标抓走,当场击毙。这之后,没人敢打劫,白洋也不会少一块。”金大连说。
古道杀敌是1942年的事情,次年,金坑的自卫队“夜袭横门店敌哨,杀敌其一,伤敌其二,而敌不知也”。
根据民国档案记载,金正标的自卫队独立中队还和日军有过一次战斗:“三十三年十二月间,据本县八字墙敌出动二百余人,大举进窜象珠,小钢炮、重机枪配备相当浓厚,该队长知势不敌,倾队而往,于九里口西面伏隘拦击,激战甚烈监利一中,陈班长增富即于此役阵亡,敌人亦踉跄撤退……”
因“斩获颇多,有利抗战殊”,时国民政府内政部予以金正标“部令褒扬”,并颁发了褒扬令。
古道遗存金坑:一把扫帚扫三县
畚箕和扫帚,是最寻常的日用品,金坑人却对它们有着图腾般的情结。在金坑村的大会堂里,悬挂着一个巨大的竹制畚箕,上面写着关于畚箕、扫帚的文字介绍,并附诗一首:满山翠竹绿茫茫,万叶枝条宝中藏。一把扫帚扫三县,山乡物产通四方。
金坑地处永康、义乌、东阳交界处,一声鸡鸣,三地可闻。小小一把扫帚,也卖到义乌、东阳,一把扫帚扫三县,绝非夸张。
畚箕和扫帚曾是金坑村最重要的特产,绑扫帚,做畚箕的手艺,金坑村几乎人人都会。“我们供儿女读书,造房子,全靠它们。”说起畚箕和扫帚,金坑人仍然充满感激。那时,本村毛竹不够用,金坑人常常背着一把小斧头,腰插砍刀,带上干粮,翻山越岭,到义乌的蒋坑、东阳的林村砍毛竹。别看只是一把小小的扫帚,要经过20多道工序才能做好。而且,对于金坑人来说,只有用鸡血藤绑的扫帚才算正宗。鸡血藤本地不出产,得到新安江的山里去寻。每年农历十月,就是采鸡血藤的时节,新安江水库进去还要30公里路,一去就要10天,一次采回一两百公斤。山里的日子从来都不轻松……
如今,绑扫帚的还有人在,畚箕却几乎没人做了,偶尔看到有人挑着畚箕走过,还能勾起村里人的丝丝怀旧情绪。
为了纪念过去的岁月,人们在祠堂里陈列了一些从前常用的竹编用品。“这是养土蜂用的;这是小饭篮,到山上干活时用来装饭的;这是葫芦,干活时装水的,葫芦里的水好几天不会坏;这是贺篮,上辈人做寿,或者有其他好事的时候,装贺礼用的;这是卖小猪的,这是豆腐篮……”金大连一一介绍。这一件件陈列品轻轻蒙着一层灰尘请别离开我,对于我们来说,它们和从前的生活一样遥远。
门口有人在卖本地出产的五指岩生姜酷米图书馆,给古朴的祠堂增添了几分热闹。“你掰一下,看,好像有烟雾出来。香味也不一样季可蔷,特别好闻。这是正宗的五指岩生姜!”村民拿着沾着泥土的生姜夸赞。
大多数时间,古村是宁静的。老人坐在门口海瑞斗严嵩,看溪水如时间一样流逝。在这里,时间走得很慢。
从第一代祖先到这里落脚,已经过去了600年。金坑村第一代祖先是从义乌迁来的,据说他要选择人字型的地方,因为“金”字上面是个“人”字。在金坑,他找到了理想的地形,中间有山头贡刘銮鸿,两边两条坑就像“人”字的一撇一捺,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如今,村里还留着当年的祖屋。
比金坑村历史更早的是一棵银杏树,已经长了800多年齐妃修真记,被称为永康“银杏王”。这棵树很奇特,从根部往上约一米半的地方,分为两棵树,一大一小,人称“雌雄同株”。上世纪70年代,由于无人管理,一棵枯死乐享网,以800元的价格被卖掉。上世纪90年代,这棵古银杏被列为永康古树保护一级对象,进行了填土、加围等保护措施。绕到树背后,还能看到一根细细长长的钢丝。钢丝拉着好几年了,为的是银杏年岁太长福州四中,以防它倒下。
金坑村口有瀑布,颇可一观。村前还留有一个未完成的山洞,是金坑人当年渴望脱贫致富、与外部世界沟通的遗迹。金大驮介绍,山洞是40年前打的,村里有20多个人参与,那时他30岁来岁老明光,也参与其中。“我们在岩壁上打洞,把炸药放进去,一点点地炸,炸出来的石头再运出去。”可是,打了两年光景,才打通150米。后来,才决定做明路。1983年,金坑村才修建了第一条公路,改变了祖祖辈辈肩挑背扛的生活。
古道拾零何岭头古道及其他
与金坑不远有个下位村,人们总爱把它们连在一块儿说:金坑下位。连顺口溜也是如此:五指岩前生姜奇,金坑下位做畚箕。
下位也是东阳、义乌、永康交界。这里有一条路去东阳,走1.5公里就到了东阳的林村,15公里路到黄田畈。“20多岁时,我们就背毛竹到黄田畈去卖。100斤毛竹卖1元钱。”下位村民胡良根说。下位到义乌3.5公里,翻越一条叫何岭头的古道,主要是挑炭去卖,以及挑着畚箕扫帚去赶集。
在去林坑路上,还会经过一块界碑。界碑很有意思,高高矗立,标着三个方向:永康、义乌、东阳。正在路边地里干活的老农说,这个界碑是新立的,但是呢,清代的时候,三个县的县太爷都坐轿来这里划界。原来的山界石已经没有了,其中一块做成了桥墩潘月彤。当地人还说,附近一个叫双尖的山峰,还是浙江省陆地中心呢,不过,这只是民间说法。
下位村有个很特别的景观:石牛。站在下位村远眺村前山上,可以看见一头石牛高高在上,惟妙惟肖。石牛是下位村人的骄傲,都说这么相像的石牛全国罕见。关于这头石牛,流传着许多传说。“本来有两头牛,一公一母,我爷爷都看到过。后来,一头牛被雷劈了。牛头处的岩石滚下来,我爷爷用它打了个手臼,这手臼还在我家里。”胡良根说,“为什么遭雷劈呢,传说是这头牛吃东阳的麦,大便拉在武义。太顽皮了。”
小时候,胡良根喜欢爬上去玩,高高坐在“牛角”上,曹晓雯下面是深深的悬崖。
村民胡良金补充了另一个有趣的传说:“石牛下面有牛的脚印。石牛附近还有一根石笋,现在树木茂密,已经找不到了。石笋里面可以躲四五十个人。很早的时候,石笋会生长,因为一直长一直长,天都快要被顶破了简道云。天帝急了,放下一群天鼠,把石笋里面给吃空了,这样,石笋就没法长了。”
据说金坑那边的山上也有一根石笋。为什么这么有石牛石笋?这个问题就留待地理学者来解答了。
金坑附近还有几条古道。从瀑布那里过去,是去周坑,周坑上去,一边到义乌,一边可以到象珠的后渠坑、峡源坑,这条古道主要用来走亲访友,做生意的人是不走的。后渠坑、峡源坑出去就到三渡溪水库。 古道攻略
先到下位村远眺一下石牛奇观,有兴趣的,还可以去附近看看三个县市的界碑。再驱车去金坑村,村内逛逛,看看瀑布,欣赏一下古银杏,也可去金氏祠堂参观一下。这个祠堂和别的地方不同,正朝南,四个天井,像一个“王”字,比较少见。祠堂里有竹艺馆,陈列各种竹编生活器具,会让你大长见识。
走岭后古道,从金坑到义乌蒋坑,边走边游玩,需要两三个小时。好在爬坡较少,2/3的路途是下坡。岭头岭脚各有一座新修的凉亭,可以歇歇脚。
过了岭脚凉亭没落英雄,再走一段路,就到了一座石板桥,由一整块石头做成。过了桥就是义乌地界,有一路标,往左通往蒋坑,往右通往关支岭、鱼曹头。蒋坑附近也有不少登山线路,并有指示牌。
转自金华新闻网
女装潮穿搭
ID:nvshengdd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简介:天下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从零学穿衣搭配,让你做一个自信满满的漂亮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