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秀秀书院
话说丁酉年丁未月癸卯日(即公元2017年7月16日),长安城南,紫风阁内,秀秀书院。
话说今日来自四川的路秀才仍是第一个到的。
(萱草,在中国有几千年载培历史,又名谖草朕知道了,谖就是忘的意思。最早文字记载见之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猛士的士高,北堂也。"另一称号忘忧(忘忧草),来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唐朝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王冕《偶书》"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历代文人也常以之为咏吟的题材,曹植为之作颂,苏东坡为之作诗,夏侯湛为之作赋,一一的点出萱草在生活中的地位。萱草又名‘宜男草’,《风土记》云:‘妊妇佩其草则生男’,故称此名。)
他站在当庭,腼腼腆腆地笑了一下,然后怯生生地问了一句“老师,花浇了没北部湾集结号?”倒像比女孩子还害羞似的。然后大家自去洒扫不提。
小茶室里也是人影憧憧,极热闹的。又多了两位新同学的样子—怪道的茶之书有供不应求之势呢。取了新做的茶书回来,我还纳闷方方怎么不见临汾人事网,后来才见她,道姑妙妙还有另一位女孩子一起袅袅婷婷地出来--原来是在里面习香去了。
(茶道文化之茶叶品鉴,品代表性台湾乌龙。运用正常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之辨别能力,对茶品的外形、汤色、香气、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品评,从而达到认知茶叶的目的。今日品鉴:阿里山茶:阿里山茶叶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两侧地区,该地区气候阴冷;终年云雾辽绕,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及气候,使得茶叶细胞变的更加紧实;芽软叶肉厚,再经深耕、手采细工制作、匀焙,使得茶叶鲜活翠绿、水色金黄、滋味醇厚;清香淡雅。)
仍回到小茶室,人多,品鉴起来自然格外有意思。就前面的序幕也足使人莞尔不禁—一把好精致的小秤用来称茶,你来我往的居然好几位都把握不好--如今生意我们虽然是不做的,但是不识秤也还是未免有点说不过去。今日所品乃乌龙茶类之台湾茶:阿里山茶,高冷茶等。
(千字文康托尔集,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李信樵,易诵易记,并译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意大利文版。书院先生所摹为宋徽宗瘦金书千字文字帖。)
相较于小茶室的人满为患,先生那里就清闲得多。他一个人遂得习字之乐。《千字文》先生已经写到第三十九遍了,每每晚间林毅夫简历,他都是挑灯缓书的那一个,犹自不足,“写字的时间太少,本来可以写更多遍的………”先生刻苦至此,实在堪称我辈之楷模哉。
本篇辩经会题为《道德经 制惑第七十四》,往日最滔滔的总是先生一人,旁征斜引,举例说明魔主倾世,不用说功夫是下得最多的一个,所以每次他背得最快。如今再加上路路同学,本来亦是为人师者,辩起经来那一份独到,似可直追先生—他解得比较全面,且又熟知史料,所以开口就是:“我先从哲学的角度讲花旗小和尚,再从爱情的角度讲,再从文学的角度讲…….”,的是有才。辩经者:长安雅士薛佩生、雅女秀秀、长安西西、壮族方方、四川路路。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三国寻娇,而为奇①者,吾得执②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③。夫代司杀者④,是谓代大匠斫⑤,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译文:
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注释:
1、为奇:奇,奇诡、诡异。为奇指为邪作恶的人。
2、执:拘押傲气至尊。
3、司杀者:指专管杀人的人。
4、代司杀者:代替专管杀人的人。
5、斫:砍、削。
赏析:
这一章讲老子的政治主张。他以为当时统治者施行苛政和酷刑,滥杀百姓,压制民众,其结果是,一旦人民不忍受了,就不会畏惧死亡拉卜楞人家。人的自然死亡,是从“司杀者杀”的天道掌管的,但人间的君主残暴无道,把人民推向死亡线上,这从根本上悖逆了自然法则。因此,从本章内容看,它是老子对于当时严刑峻法、逼使人民走向死途的情形,提出自己的批评与抗议。
老子认为,应该把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情况考虑周全,并且采取宽容的政策。不按天道自然办事不良龙王,草菅人命,就会带来无尽的祸患。
欲知明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古人何以用花椒定情
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窥探到在诗经中一段女巫的爱情故事
古人何言自知、自爱
“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书”--雅士生活录之淇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