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凯师

陈凯师贫困村享硕果 珙县:整合财政资金撬动集体经济-珙县扶贫

陈凯师贫困村享硕果 珙县:整合财政资金撬动集体经济-珙县扶贫

陈凯师
趁着清晨难得的清凉,8月21日,珙县罗渡苗族乡槽门村,第一书记周磊早早就来到“烂田坝”,绕着村里的荷塘边转悠。“再过一段时间,村里的莲藕就能挖了,到时候集体和贫困户都有钱挣。”微风拂过,荷叶层叠泛起涟漪,周磊看得满心欢喜。
槽门村从没钱办事的“空壳村”,到如今的底气十足,原因在哪?当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遭遇了哪些瓶颈?如何激发村集体的自主造血能力?村民又怎样参与进来?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罗渡苗族乡,探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脉动。

1窘境集体没钱难办事
今年初,槽门村在多方积极奔走下,流转了120余亩土地,引入莲藕种植。这次产业发展,预计将为村集体带来每年不少于5万元的收入。“村里有钱了,思路也就广了。”
村级集体经济没有发展起来,没有经营性收入来源,在罗渡苗族乡,槽门村曾是典型的“空壳村”。在罗渡苗族乡党委书记赵依琼看来,村集体经济的“空壳化”窘境,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还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的弱化。
“‘空壳村’没有钱来兴办公益事业,村级公共服务功能难以发挥,村民与村两委的关系也日渐稀疏。”赵依琼说
“村里没钱,有时召集大家开个会,都没得几个人愿意来,村民赶上点灾祸,村里也拿不出钱来救济,你说村支两委还有啥子号召力?”想起前两年村里遭遇的种种场景,槽门村村支书何友金感触颇深。

2“破冰”产业周转资金帮扶
“‘空壳村’的存在,始终让人忧心忡忡。”赵依琼认为,造成“空壳村”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还是资金问题,“很多村是能干事想干事的,但没有第一笔投入,也只能是干瞪眼。”
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从何而来?从2016年开始,罗渡苗族乡开始探索产业周转资金撬动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尝试。
如何用好这些钱?周磊想到了村里有名的“烂田坝”,“莲藕种植成本低,技术含量不高,见效快,非常适合初期集体产业经济的发展。”
在召开了村民大会之后,计划很快达成:在利益分配当中,流转土地农户30%,贫困人口30%,村级集体经济20%,村级产业发展动态管理资金20%的分红。
周磊细算,预计荷塘全年收益在48万元左右,纯利润能达27万元,按照商量好的利益分配机制,土地流转户和贫困户均可以分红8万余元,村上的平均一个剩余劳动力在“基地”务工可以3500元,集体经济收入能够5万元左右,,“今年算是荷塘投产第一年,往后5年村上都不用购买藕种了,一次投入5年都有了收益,周磊自信满满的说,“我们这个示范产业是找准了的。”
与槽门村相似,临近的楠木村作为也开始了集体经济的试点。2016年,楠木村试点种植了30余亩中药材,村集体收入2万余元。今年,楠木村扩大种植规模,发展中药材产业300亩,不仅让贫困户的腰包鼓了起来,也让村集体有了发展底气。

3探索村集体自主“闯”市场
“探索村集体经济的市场之路,之前大多是依附于进村投资的业主,其独立运转的市场适应能力还有待提升。”赵依琼认为。
“在闯市场这条路上,政府没少帮助我们。”何友金还记得,2014年前,村里什么产业都没有,土地贫瘠、零星,灌溉设施设备条件差,“业主不愿意来,村里也担心,即使业主来了又撂挑子走人更麻烦。”在槽门村,没有业主带动,村里的集体经济该如何发展?
为什么不根据村里自身的优势进行打造呢?槽门村自然条件优越、“烂田坝”日照时间长,离周边乡镇交通便捷,又有深厚的苗族文化,自身完全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很快,设想便在村里落地,100余亩莲藕基地被打造出来。其中,村集体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说洋气点,村集体算是职业经理人。”周磊说,全村的莲藕产业均委托以村集体名义发展的,但考虑到专业化的管理,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就以村致富带头党员名义成立了智慧山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包括除草、施肥以及后期销售,均由合作社统一组织。
“村集体经济闯市场的过程中,村民其实是有较高热情的。”周磊认为,他们明白,要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多分一杯羹,唯有依靠村集体抱团发展来抵御风险。
内容来源丨宜宾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