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师

陈凯师贵州有个上百年的棺材洞,400具棺木头一律向洞口,至今是个谜!-贵阳旅行社

陈凯师贵州有个上百年的棺材洞,400具棺木头一律向洞口,至今是个谜!-贵阳旅行社

陈凯师如今在我国贵州贵阳市龙里县摆省乡果里村,就保存着一处具有上百年历史的棺材洞,在这个棺材洞内,高约20余米,宽50余米,整个山洞长达两公里,有序的摆放着400多具当地村内吴,唐,张等五姓苗族,而埋藏在洞穴内的棺材,统一是由两个或三个井字架固定,之所以有两个井字架,或是三个井字架之分,是为了区分棺材中的尸体是男性还是女性。

如果是由六根柱子,三个井字架支撑的棺材,则棺材内的遗体为男性,如果是六根柱子,两个井字架支撑的棺材,则棺材内的遗体为女性,棺材的大小是根据埋葬的死者体型而定,这种埋葬方式起源于明朝时期,一直可追溯到清末时期,当时一些达官显贵之人,还在自己的棺材内,放入大量的陪葬物品,在洞内的许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这里似乎已经被盗墓者光顾了很多次。

01
我们在洞外有意的大吼了几声,想给自己壮胆,但回声传来,反倒有一丝凉意穿心而过。
幸亏阳光很好,让我们有了进洞的勇气。
阳光伴随着我们走进洞二三十米后,就留在了洞外。洞内,空旷宽敞,寒气扑面而来。
400多具棺材被一排排的停放在地面上,棺木一律头向洞口。
为何头一律向洞口呢?问了很多村民,大家都不清楚,至今仍是一个谜!
或许是洞太大的原因,这里的洞葬不像其他地方要层层叠放。这里的棺柩之间,可以很容易就走过一个人,不是那么拥挤。

部分棺柩木板已经腐烂,棺柩内露出森森白骨。有些已经风化,有些还能看出人型,与陪葬的瓦罐、瓷器混在一起。
洞内的棺木安放在“井”字形的木架上,被穿洞而过的小径分作两个区域。这个洞呈南北朝向贯穿山体,洞的另一出口有人工修建的防护墙,当地人称“营盘”,防护墙用石块砌成,城墙高约3米,墙上有瞭望口,右侧边有一个城门,在冷兵器时代这是一个天然的防御屏障。
奇怪的是洞口岩壁上用红颜料分成若干段,每段分别标注有编号,城墙的用意和编号至今仍是一个谜。

02
洞外,不知道疲倦的夏蝉一直在叫。
洞内,万籁俱寂。我们将脚步放得很轻很轻,但是脚落地的声音仍能听得很清楚。相机快门的声音,更是瘆人。
死寂般的洞穴里,那些长得郁郁葱葱的杂草、灌木让人看到一线生机。
穿过一片棺柩,洞内豁然开朗,有一个篮球场大小的空地。回过头,透过洞外的光亮,看到一簇簇灌木的叶子呈半透明色,与陈旧的棺木相映,生与死,竟然如此之近。
有专家考察认为,果里洞葬对研究黔中地区苗族丧葬、军事、迁徙、历史等方面的文化,都具有重要作用。
专家认为这里在数百万年以前,这个溶洞其实是在地下。在岩溶地区,地下水对岩石溶蚀,久而久之,塌陷形成岩石空洞,所以溶洞壁上至今仍有水波状的痕迹。
后来,溶洞随地壳抬升,地下水渐渐流失,这才成为现在的溶洞。

03
村民告诉我们,现在村里的老人过世了,一般都不进到这里面进行洞葬了。但是如果老人生前有洞葬的要求,在老人过世后,一般都会遵循老人的意愿,进行洞葬。
果里的洞葬是从哪个年代开始的呢?有人说明朝,也有人说清朝,有的说得更久远,至今都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但是,这里洞葬的来源,倒是有些传说:据称苗家先祖蚩尤部落原是生活在黄河之滨,因败给了黄帝,才不得不率领残剩的部民背井离乡,翻山越岭,一直漂泊到了这里。
可是先祖心有不甘,嘱托后人在他死后不要下葬,而暂停灵于洞中木架之上,要待有朝一日回到黄河边的故乡再入土为安。
祖先的旧梦终是未圆,洞葬的习俗却流传了一代又一代,直至寨子里最年长的老人都忘记了它的初衷。

如今,这个千棺洞虽然还没有被开发成旅游景区,但是当地的一些年轻人,经常会到这里玩耍嬉戏。
贵州出境游\出国签证\国内外旅游报团,自由行,私人订制
贵阳旅行社:15185002976(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