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师资料留存:《杜甫诗三首》学案2-坐忘闲语
陈凯师《咏怀古迹》(其三)
背景介绍:《咏怀古迹》是作者于唐代大历元年(77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系国家之感。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昭君其人】
(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其形,案图召幸。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巨万。——《西京杂记》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后汉书》
1.首联以群山万壑这气象雄伟的景象起句,用来写王昭君这一女子是否合适?
①合适。首联写群山起伏,连绵不绝;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气象雄伟的景象是为了引出歌咏对象昭君,从侧面烘托昭君伟岸的形象。
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昭君的赞美之情。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1.诗歌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①主要通过对比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
②有“去”和“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古国,留在了不该留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前”可以“识”却没有被“识”,“死后”不能“归”却“魂归来”,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紫台”对“青冢”对比,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通过 “紫台”,“朔漠”,“黄昏”,“青冢”等这些对比,写出了王昭君生前的不幸与孤苦和死后的孤寂与冷落,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3.赏析“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字。
①“空”字是徒然的意思。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②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的强烈。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③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4.《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诗人怀古伤今,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以及羁旅他乡的深沉怨恨。
②昭君是绝代佳人,却入宫见妒;诗人是才华横溢,却入朝见妒;昭君只能画图省识,最终远离汉宫,身死异国,环珮空归;诗人无奈皇帝不分忠佞,所以无辜遭贬,漂泊西南,有家难归。所以,诗歌对王昭君给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苦闷和惆怅。
【知识链接】
咏史怀古诗
内容:写古人、古事、古迹。
感情:①借古之成败得失来表达自己对当朝的讽刺、劝谏、担忧、伤感。
②写古代先贤英雄来表达敬仰崇敬之情,及在与自己的对比当中表达出的壮志难酬,不遇明主的感慨。
常用手法: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对比、借景抒情
【拓展训练】
过华清宫(唐?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注:华清宫,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别宫。相传唐玄宗赐杨贵妃在此沐浴以示恩宠。
本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本诗主要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写出华清宫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却只剩杂树丛生,宫殿荒凉的景象。
②诗人借古讽今,通过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教训劝谏统治者要以史为鉴,不要荒淫误国。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局的忧虑。
《登高》
1.首联中的急风、高天、哀猿、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叫声悲凉引人惆怅;
“飞鸟”:盘旋徘徊,无枝可依,孤独痛苦。
2.《登高》写了飘零的秋景,这个“秋”仅指自然之秋吗?
“秋”不仅是季节,也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
(1)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
(2)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
(3)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但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此诗明写季节之秋,其中也渗透着生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
①这两句情景交融,将自身的处境感受与眼前的秋景有机融合。
②在深秋四处的落叶都在萧萧飘落,杜甫借写落叶飘零,来写对韶光易逝的喟叹,同时也加重了自身的思乡之愁。
③而不尽的长江,流水始终向前,代表的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时间永恒,而生命短暂,诗人在这种对比当中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渺小与孤独无力。
【知识链接】
情与景的关系:
触景生情(看到景产生情,先有景再有情)
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先有情再寄托于景物之中)
乐景衬哀情(反衬手法,更增其哀)
【拓展训练】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①这首诗在前两句中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姿,鲜活生动的景象。漫江碧波荡漾中,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里,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旖旎灿烂。
②景色虽然极尽美丽,然而岁月荏苒,诗人归期遥遥,面对美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③以乐景写哀情,极言春光融洽更反衬出诗人的归心殷切。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