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师赏巧夺天工的陈氏绢艺 【非遗】访工艺美术大师陈志峰-濮阳广播电视报社
陈凯师
绢,穿越了数千年,从制衣到作画,再到绢艺(绢艺是以绢、丝等为原料,经过艺人精心的构思、艺术的加工,极具耐心、细心制作而成的精致艺术品),最终,它在艺术家的手里完成了华丽的转身。本期的《龙都拾遗》,记者带您探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绢艺的第三代传承人陈志峰,带您了解绢艺的前世今生,让您大开眼界。
在熙熙攘攘的古城路上,坐落着一家传承数百年的陈氏绢艺工艺坊。这里既是一间工艺坊,也是一个陈列展览室。瞧,那一个个、一排排形象逼真、种类繁多的绢艺作品——花鸟昆虫栩栩如生、果蔬静物色泽鲜艳、仕女人物婀娜多姿……在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绢艺作品映衬下,这间普通的工作室充满了生机,显得很不简单。
谈起陈氏绢艺的前世,陈志峰回忆起那段泛黄的历史,自咸丰年间第一代艺人陈丁云起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了。“我爷爷那辈是做戏服的,在新习当地是非常出名的。”陈志峰说,爷爷不仅潜心钻研戏服的制作工艺,细致考究戏服的设计图案,还精心制作起那精美的头面,这一身行头打造下来,无不令人啧啧称奇。他做出来的戏服也总是赢得了广大剧团的喜爱,大家纷纷请他去做戏服,以至于他不仅在方圆几百里小有名气,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能人。“我父亲陈继安心灵手巧、敦厚聪明,不仅受爷爷喜爱,也得到了秦氏绢艺第十代传承人秦书田的喜欢,他将自己的女儿秦三起(我的母亲)许配给了我的父亲,于是母亲将秦氏绢艺的技术带到了我们陈家,自此,陈氏绢艺在技艺上、作品范围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我算是出生在一个绢艺世家,受家里绢艺氛围的影响,自小对绢艺感兴趣。”陈志峰说,他自五六岁起就热心地给父母们打下手做绢艺,到十五六岁时静不下来做绢艺,再到二十来岁当兵后沉稳下来重拾绢艺。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足见他对绢艺的热爱,是经过了岁月的沉淀。
值得一提的是,陈志峰在部队锻炼的同时,还积极报了成人高考,在紧张的训练之余抽时间去学习美术,所以,三年后,他不仅光荣退伍了,还拿到了北京教育学院美术专业的毕业证书。“学习美术专业,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陈氏绢艺。”陈志峰说,他相信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结合理论,可以将陈氏绢艺做强做大。为了绢艺事业更好地发展,他还拜了有着“绢艺大师”之称的秦氏绢艺第11代传人秦三杰为师,融合两家绢艺之长。
经过部队的磨炼、美术的学习、名师的指点,陈志峰愈加沉稳地执着于绢艺的研究,他在原来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在造型上更加逼真,在流程上更加规范,在题材上更加广泛……可喜的是,他不但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蝈蝈白菜》代表作,而且创作了《喜从天降》《中华儿女》等新型作品,真是形式多样、题材广泛、造型逼真、色彩鲜明,并且人物动物、花草虫鱼、神话故事、成语典故、风土人情、社会百态皆可为形。
“陈氏绢艺是门精细活儿,使用的绢非常讲究,大缎子、平缎子、绫子、纺绸、乔其纱、洋纺……不同的绢使用起来,效果是绝对不同的。”陈志峰介绍说,就一只绢蝈蝈来说,通常由6种绢制作而成,须、头部、身体、翅膀、腿、鳞片材质各不相同。制作一只蝈蝈,需要118道工序,耗时长达20天时间;制作一条蝈蝈腿,就得精心制作20多个小时,方能做得弯曲有度、刺状如生,弹跳有力;蝈蝈头上的两根细须,也得选择特殊的丝,并经过40多道工序精制而成。而制作一棵大白菜,则需要49道工序,耗时14天时间。就白菜叶、白菜帮儿、白菜根等,则选用不同的绢艺种类,才能制作出一棵青翠欲滴的仿真白菜来。正是制作工艺繁杂,才使得陈氏绢艺在我国的绢艺门类中成为难度最大的技艺之一。
陈志峰秉着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在绢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收获越来越多。近年来,他创作的《蝈蝈白菜》《梅花仙子》《戏蝈蝈》《中华儿女》等作品多次荣获工艺品展览会金奖;还创作了富有浓郁时代气息的《喜从天降》《中华儿女》《国盛进百财》等新型作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陈志峰的绢艺作品和艺术成就被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文物报》《世界》杂志等国内多家媒体广泛报道;他的绢艺佳作,倍受各界人士的青睐,不仅遍布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数十个城市,还被美国、日本、新加坡、秦国、中东、南非、澳洲、俄罗斯及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人士收藏。
“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开发陈氏绢艺的新品种,把这项中国传统文化技艺发扬光大,让绢艺不仅遍布全中国,还走向全世界!” 陈志峰满怀憧憬地说。
(记者魏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