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师贵州减种玉米的背后!-凤冈网
陈凯师 点上方凤冈网关注凤冈身边事,凤冈人都在看
想爆料|有话要说|要投放广告|要进凤冈微信群
都可以加凤小妹微信767353168
资料来源:贵州日报
*部分素材来自于网络,若有侵犯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删除
减种玉米后种什么,得结合实际科学统筹。既要考虑农产品的规模效应、市场因素,也要考虑当地土壤、气候等地理特征,更要考虑政府从公路、水利等方面的配套,动一发牵全身,要一揽子安排好。还有,减种不是不种,不能一刀切,像鲜食玉米供不应求、玉米套种效益不错,种出创新、种出金钱的要保留甚至推广,农业部门应做好调研、规划,让玉米减种减出效益、小康。
贵州今年的春耕,碰上大事儿了。什么样的大事呢?和玉米“杠”上了,简单地说,今后,全省各地农民要减种玉米,特别是贫困地区。
有人可能会笑,这算啥事,应该啊,减就减呗,不值一说。不过,这还真不是小事、容易事:201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对调减玉米,多发展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作出专门部署。可一年下来,1110.48万亩玉米只减了37.57万亩。
按道理讲,减种玉米,对贵州来说,非常紧迫、很有必要。这不难理解,一是贵州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等不起。单一的玉米种植,各地普遍产量不高、效益不大,只能让贫困户糊个口,要想致富登天难,这已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二是贵州人均耕地少、破碎贫瘠,资源有限耗不起。八山一水一分田,脆弱的地形地貌,老天给的,贵州别无选择。但是,利用有限的耕地、创造更多的价值,贵州依然别无选择。好钢用在刀刃,更何况面积稀少、总体贫瘠的田地。
话虽如此,可在省里专门部署后,1110万也只减37万,绝对不算多。该减种的玉米,为什么减不下来?仔细思量,客观上有原因,农民祖辈养成的种植习惯,改其它不一定会种;各地早已形成的种植结构,换的话配套跟不上。但是,脱贫就要发展,就不能不变,客观困难不会自动变好。因此,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人的“脑子里”。在减种玉米这个问题上,贵州需要来一场种植调整革命,更需要的是来一场破除陈旧观念、敢于解放思想的革命。
陈旧观念的确存在,具体点其实是山里人长期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认识。前些年到省内各地采访,总听到当地干部总结农民贫困的一个原因:宁愿苦熬,不愿苦干。这好像成了一个解释贫困的“万能答案”,人人都在说,各地都在讲。怎么理解,一位受访过的农民讲得到位:山地不比平原,石头长得比庄稼好,一亩玉米,不管能收个几百斤,管的话增产也不多,干多、干少差不多,宁愿少干不干;还有,家里土地少,祖辈种、吃玉米,种其它能填饱肚子?万一种砸了怎么办?苦熬着起码不会饿死。慢慢地,“苦熬”从认识变成“潜意识”,或多或少地存在贵州一些干部群众的心里,使人们安于现状、畏惧改变。
因而,看似减种玉米,实则解放思想。陈旧观念除不了,玉米就减不下来。破除“旧观”,靠的是解放思想,搞好“人脑建设”。改变农民的想法,得讲清道道,种玉米是轻松,改种药材、食用菌,的确学起来难一点、种起来辛苦很多,但是收益比玉米大,必要时示范给农民看,让其懂得小康靠奋斗,想致富就必须破除种的习惯、懒的习惯、吃的习惯;而且,现在种植条件在变好变优,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以前技术成熟、成本变低、风险可控,消除农民担忧。试想一下,对于某些极贫地区而言,脱贫大业这么艰巨,先天基础如此不好,不减就没一点出路,不干就没全面小康。
狭路相逢勇者胜,后发赶超靠打拼。3年之前,谁能相信大数据扎根贵州,成为“弯道取直”的新战略?在全国乃至世界独树一帜,根本在于思想打通,一通百通。当然,既要敢想、更得巧干。减种玉米后种什么,得结合实际科学统筹。既要考虑农产品的规模效应、市场因素,也要考虑当地土壤、气候等地理特征,更要考虑政府从公路、水利等方面的配套,动一发牵全身,要一揽子安排好。还有,减种不是不种,不能一刀切,像鲜食玉米供不应求、玉米套种效益不错,种出创新、种出金钱的要保留甚至推广,农业部门应做好调研、规划,让玉米减种减出效益、小康,而不是怨气、抵触。
春耕即将开始,但是,减种玉米的农事不能耽误,待到农时已晚。减种玉米不是小事,比起种子统筹、计划安排、技术指导等等这些具体的事,更紧迫的是广泛地动员、宣传,让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户从心里接受这种改变。唯如此,玉米减种才能落地落实落心。
点我发布凤冈招聘求职、房屋租售、二手交易、顺风车等信息
“把你想说的话留言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