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师资讯|陕西日报柳青向我们走来......-爱长安
陈凯师
75岁的柳青的女儿刘可风在翻阅《柳青传》
吴堡县张家山镇寺沟村的柳青出生地
1953年柳青(前左)在皇甫村劳动时听农民讲故事。 资料照片
三位长安文人又在讨论给柳青出书的事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句出自柳青《创业史》的人生格言,不知鼓舞过多少人。今天,2018年6月13日,是柳青先生离开我们整整40年的日子,让我们的思绪稍作停顿,重新认识一下这位文学大师,借以思考我们正在行走着的人生。
人民领袖的深情呼唤
柳青再度被热切关注与人民领袖习近平紧密相连,因为柳青及其所著的《创业史》等一批经典作品,影响了他几十年。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点提到了柳青的《创业史》。他说:“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1952年曾经任陕西长安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了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2016年,在新华网刊登的文章《这些作品,影响习近平数十年……》中,记录了总书记对《创业史》的文艺价值给予的充分肯定。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提到党政干部要学习柳青时,他说:“‘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句话我是听我们的人民作家柳青说的。人们说,如果你去农民里面找到他,分不清,你不知道谁是柳青,都一样。(他)就跟老百姓一样,穿着啊、打扮啊,连容颜都一样。他就是长期在农民里面,对他们非常了解。中央的文件下来了,他就知道他的房东老大娘是该哭还是该笑,他很了解老百姓的想法。党政干部也要学柳青,像他那么接地气,那么能够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在《习近平自述:我的文学情缘》里,总书记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82年,我到河北正定县去工作前夕,一些熟人来为我送行,其中就有八一厂的作家、编剧王愿坚。他对我说,你到农村去,要像柳青那样,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1952年曾经任陕西长安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了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一位日理万机的人民领袖,在短短几年里,数次对一个离世多年的人声声呼唤,这实在是非同寻常的,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陕北高原走来的文化战士
在柳青逝世40周年的祭日到来之际,记者利用3天时间,长途奔袭千余里,前往陕北高原的吴堡,探寻柳青的人生足迹。柳青故居地处吴堡县张家山镇寺沟村,距县城40多公里,北靠佳县,西临绥德。清大路穿境而过。在寺沟村村口,记者看到了著名作家贺敬之和陈忠实题写的“柳青故里”两块路碑和一尊柳青塑像;左面不远,是我省著名作家高建群题写的“柳青故里”石碑。沟口墙上书写着柳青的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从沟口上去约50米,就是柳青故居。张家山镇年轻的女干部宋金梅是一名义务讲解员。她介绍,柳青故居就是他的出生地,柳青12岁之前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按照排序,柳青的小名叫成福,后随3个哥哥改名刘蕴华。柳青从小体弱多病,落下了肺病的根儿。他幼年时的私塾启蒙先在龙岩寺下面,后移至柳青故居后沟的“贡元”私塾。小宋还告诉记者,柳青的大哥刘韶华本名刘绍华,是一位了不起的革命家、教育家。他是吴堡历史上的第一位大学生,曾任中共米脂县委书记。每到一处,他都把柳青带在自己身边。因此,刘韶华是柳青走上革命道路和从事革命文艺工作的第一位领路人。不幸的是,刘韶华在一次日军飞机轰炸西安时遇难,时年才36岁。在柳青故居,跟随着小宋的讲解,记者第一次了解了柳青的革命足迹。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柳青,很早就阅读过《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籍,他不仅钻研文学作品,经常阅读鲁迅、郭沫若、茅盾、高尔基等人的作品,还开始自己写散文、诗歌,走上业余创作道路。同时他也学习英文、俄文,翻译外国文学。1936年,柳青的短篇小说《待车》在上海《中学生文艺季刊》第三号(秋季号)上发表,“柳青”这个笔名首次出现在人们视野里。在“西安事变”发生的当月,柳青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4月,在西北临时大学俄文选修班学习的柳青没有随校迁往陕南,而是跟随八路军到前线去打仗,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此后,他在前线与陕甘宁边区间几度穿梭,先后创作了《误会》《牺牲者》《地雷》《一天的伙伴》《废物》《被侮辱的女人》《在故乡》《喜事》《土地的儿子》《三垧地的买主》等10多篇小说,生动地描绘了抗日军民的英雄形象。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柳青自愿到米脂县吕家检乡工作了3年,收集了大量鲜活的资料。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酝酿创作的。1945年10月,柳青带着《种谷记》手稿,随军奔赴东北,开辟解放区。
1947年7月,东北光华书店印刷发行了柳青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这部作品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最先问世的一部成功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1年10月正式出版《种谷记》,这本书先后印刷7次,发行70万册。1948年10月,柳青再回陕北,第三次来到米脂,以著名的“沙家店战役”中一个粮店支前运动为题材,历经8个多月的深入采访,搜集了长篇小说《铜墙铁壁》里最生动的素材,为他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生活基础。《铜墙铁壁》于1949年写完,这是柳青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书中第一次出现了人民领袖毛主席的形象,深受各界人士爱戴。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于1951年、1958年、1976年13次印刷出版了《铜墙铁壁》,这本书发行百万余册。
新中国文学永在的高峰
说起“红色经典”,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三红一创”。“三红”即《红岩》《红日》《红旗谱》,而这“一创”便是柳青的代表作《创业史》。
柳青的《创业史》中的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秦岭脚下的神禾塬。新中国成立后,柳青参加《中国青年报》的创办工作,任编委和文艺副刊主编。1951年9月,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苏联访问。访问期间,柳青被托尔斯泰顽强的毅力和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所打动,被“生活在自己要表现的人物环境中”的创作理念所启发,被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里史诗般的文字所感染。也许正是由于这次出访,才有了柳青之后的人生选择。1952年8月,柳青放弃了在北京的工作,举家来到了长安县(今天的长安区,下同)。他被任命为长安县委副书记,分管农业互助合作工作。当时柳青的行政级别是九级,而县委副书记只是十六级。他深入调查研究,给区乡干部、农民讲社会发展史,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亲自指导创建王莽村“七一联合农业社”、皇甫村“胜利农业社”,使长安农业互助合作工作得以健康发展,成为陕西和西北的先进典型。1953年3月,为了专心从事文学创作,柳青辞去长安县委副书记职务,只保留常委职务,定居皇甫村。为了不打扰乡亲又能长久生活,他先是借住常宁宫,后在皇甫村半坡上一座被乡里人称为“中宫寺”的破庙里住了下来。为了文学创作,柳青完全“沉浸”在了皇甫村,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关中农民。那时柳青已身患哮喘病,天天拄着棍子,踏雪涉水走家串户了解情况,给党团员、村干部开会讲互助合作的好处,讲农业与工业发展的关系,描述未来农村的美好生活……慢慢地,听课的人多了,参与互助组的人也多了。在皇甫村,柳青和普通农民一起参加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和村里的党员一起过组织生活;农村婚丧嫁娶,架屋上梁,他跟普通群众一起挤在里面;大人小孩动手骂仗,他凑上去看、去听;每逢集日,他摘了眼镜,挎着篮子,放上几个油瓶,和农民们边走边谈,一路上,村里刚发生的事情、邻村的历史、本村的逸事,他都收集了不少。在“深扎”皇甫村的14年间,柳青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脚上穿着烂皮鞋,裤腿上满是泥点子,手里拿着哮喘喷雾器,没日没夜在村里和田里转。”他与他所塑造的青年共产党员梁生宝一样,把他的一切都投入到党所号召的伟大事业中去。直到14年后他被迫离开皇甫村时,很多村民还不知道他是个大作家。1960年,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柳青将10万册书的稿酬16065元捐给胜利人民公社,作为公社的工业基建费用。公社用这笔“巨款”修了一座农业机械厂,后来又建了王曲卫生院。1961年开始写《创业史》(第二部)时,他向中国青年出版社预借5500元稿费,为皇甫村支付电线、电杆的费用。《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历史为线索,通过对蛤蟆滩各阶级和各阶层人物之间尖锐、复杂斗争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农村阶级关系及各阶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变化、新排列、新组合,完整地展示出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历史风貌和农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巨变,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的转变。在《创业史》中,柳青成功地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等一批十分成功的形象,特别是梁生宝和梁三老汉两个人物,已进入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富有特色的典型形象的行列。《创业史》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般的巨著,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它结构宏伟,气势磅礴,充分昭示了柳青雄浑而劲健的艺术风格;它的语言质朴而凝重,恰到好处的抒情段落,好似警句格言一般留在读者的记忆中,实为当代文学中的精品。这部巨著,柳青生前计划写四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仅完成了两部。第一部写互助组阶段,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和巩固。它们既是互相联系的,又是各自独立的。作为《创业史》独家授权出版单位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如今还这样介绍《创业史》:中国青年出版社经典读物,“三红一创”中的代表作品,人民作家柳青最重要的著作,面世以来发行量逾百万册,在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年读者中有极大的影响力,已纳入2017年教育部中学生新课标选读书目,其中梁生宝买稻种的情节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1978年,柳青在去世前的那段日子还坚持写作。他修改了《创业史》(第二部)的前十四章,重写了一些章节。“我的书,看来是写不完了……”由于严重哮喘病恶化为肺心病,自觉时日不多的柳青对前来看望他的乡亲说:“假如我死了,你们一定想办法把我拉回皇甫,埋在神禾塬上。”1978年6月13日,62岁的柳青在北京病逝,留下一部未竟的不朽之作《创业史》。柳青的骨灰分放在北京八宝山公墓和长安皇甫村神禾塬墓地。北京和西安分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1979年6月,《创业史》(第二部下卷)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在整理柳青遗稿的基础上校订出版。
历久弥香的大地气息
柳青离开我们40年了,但他书写在人生道路上的传奇篇章,遗留在秦岭脚下的大地气息,弥漫在历史长空里的纯粹精神,因为人民领袖的声声呼唤,更觉历久弥香,清新如初。
其实,在三秦大地上,柳青和他的《创业史》一直陪伴着我们。1982年,贺敬之来皇甫村为柳青扫墓后赋诗:“床前墓前恍若梦,家斌泪眼指影踪。父老心中根千尺,春风到处说柳青。”柳青堪称文学陕军的开先河者,路遥和陈忠实的崛起,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路遥说柳青是他的文学教父和人生导师;陈忠实则言,《创业史》的艺术成就远远超出了个人的意义,是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高度的标志。也有人说,柳青扎根乡村14年,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树立了一个作家所能达到的标高极限。为了纪念柳青,弘扬柳青精神,陕西相关方面和人士把更多的目光和深情投向了柳青。柳青墓园修缮一新,在长安建成了柳青广场,塑起了柳青雕像,建了柳青文学馆,成立了柳青文学研究会,设立了最高规格的柳青文学奖,拍摄了纪录片《柳青在皇甫》《柳青与创业史》,创作了大型秦腔现代戏《柳青》,出版了《柳青评论文集》《柳青纪念文集》《柳青在长安》等著作。柳青女儿刘可风耗时10多年撰写的38万字的《柳青传》,在柳青百年诞辰时也终于面世。一个鲜活的柳青正在向我们走来。在柳青的家乡吴堡,记者见到一个叫张永强的人,他在10多年间收集柳青各类书籍近千册,包括许多外文译本,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建立国内首所柳青文学馆。在寺沟村,县委宣传部的王海荣告诉记者,吴堡正计划利用柳青故里寺沟村的160孔窑洞进一步打造柳青故居,建造中国首家窑洞里的文学馆和柳青书院,建立作家创作基地。神禾塬旁的常宁宫也曾是柳青创作《创业史》时的一处居住地,几年前这里就已纳入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线路。出生于皇甫村的郭文林一直从事文化产业,与柳青有着天然的亲近感。1978年大学毕业后,柳青刚去世,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一一采访了柳青生前交往密切的30多人,留下了几十盘珍贵的采访录音带。10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柳青精神的研究和挖掘,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在神禾塬上完成“中国文学第一村·柳青家园”文化产业项目的打造,其中包括陕西文学馆、三秦名人荟萃苑、灯塔互助合作社博物院、党政干部学习柳青人文精神培训基地、大中小学生研学游基地、皇甫庄园——柳青文学奖永久会址等,使柳青的创作地成为陕西崭新的文化旅游名片。近来为了《柳青在皇甫》一书,郭文林与长安同道张宝贵、王旭东整日凑在一起,探讨商量编辑出版事宜。领袖呼唤柳青精神,人民期待柳青精神。
正如铁凝在纪念柳青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讲的那样:今天,柳青并未远去,他至今仍在我们中间,他的《创业史》是中国文学永在的高峰。和人民一道前进,这就是柳青的精神和道路。
来源:陕西日报
文化:柳青和他的《创业史》,影响了习近平总书记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