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凯师

无尽之城【青果巷与近代中国】青果巷“好声音”赵元任--档案与建设

【青果巷与近代中国】青果巷“好声音”赵元任*-档案与建设

青果巷“好声音”赵元任*
宿爱云1 王丽媛2
(1. 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2. 江苏大学文学院,江苏镇江,226009)

青果巷始建于明万历年前,是常州古老街巷之一。青果巷临靠大运河支流,船舶云集,南北果品汇集于此,旧称“千果巷”。《常州赋》云:“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陈”。青果巷之美,最美的还是小巷里走出来的人,赵元任就是其中之一。

年轻时的赵元任
赵元任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音乐家和翻译家,他被调侃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不小心”就玩成了世界级杰出的“大家”[1]。胡适和季羡林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每与人评论留美人物,辄推常州赵君元任为第一”[2],“一代宗师,是不可超越的”。赵元任的语言、音乐和翻译成就,铸就了青果巷一段佳话,被誉为青果巷“好声音”。

语音之美
sdfd
赵元任被誉为“中国语言学的先驱”和“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博学广闻,研究领域宽广,最初致力于数学、物理学和数理逻辑的研究,然而对于语言学的贡献特别大,被称为世间罕见的“语言奇才”。探寻赵元任的语言天赋和学术造诣,应当追溯到他家庭的熏陶和在青果巷度过的岁月。
明清时期,常州青果巷进士多、举人多,在外做官的人也多,其父亲赵衡年就是其中之一。1892年11月3日,赵元任生于天津紫竹林。从3岁到9岁,跟随父母的差事奔波于“磁州、祁州、保定、冀州”等地[3]。赵元任4岁时,接受母亲启蒙,开始识字、画画等,并受到母亲和保姆方言的影响,对语言产生了浓厚兴趣[4],家庭语言环境为他后来专注于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做了很好的铺垫。7岁时弘化社,祖父专门从常州请来一位陆师傅用“常州话”教他念书。9岁时,他跟随父母回到常州,住进了青果巷16弄15—22号祖屋,在青果巷的祖屋生活了六七年的光阴,青果巷的居住光阴给赵元任的人生打下了很深的烙印。他住在青果巷时,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语言天赋对不起青春,可以很熟练地用常州方言背诵四书五经,更称奇的是他听到方言,一学就会,大家戏称他耳朵可以“录音”,大脑可以“辨音”。15岁时,他升入中学,求学于南京,此间他接触了不同方言区的同学,这对他研究不同方言的发音特点提供了很多素材。

船行青果水巷(赵元任摄于1920年)
1910年夏,他到康奈尔大学数学系学习,之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无论研究数学还是探讨哲学,语言研究的兴趣一直没有搁置。1920年回到祖国,执教于清华大学[5],适逢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赵元任担任罗素的翻译[6],巧妙地运用方言翻译,罗素的讲学反响很好。这次陪同翻译,赵元任的语言能力得到学术界认可,这更加坚定了他在语言研究方面的追求。1925年清华大学聘任赵元任为导师,委派他在“国学研究院”开设方音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中国现代方言等课程。此间最让人称道的就是赵元任的“口技全国旅行”:赵元任每到一地,轻松驾驭此地方言,犹如“土著”讲述当地民俗物产。赵元任在语言研究方面成就显著,因此1929年他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兼语言组主任。1938年,彭程程他再度去美国哈佛大学攻读语言学,经过坚持不懈,潜心钻研,最终得到美国语言学界的认可,1945年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

1925冬(前排右起)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李济在清华国学研究院
赵元任会讲33种汉语方言,会说英、法、德、日、西班牙语等多种外语;他在国语运动、文字改革、汉语方言、汉语语法、语言学理论、语音和记音方法、记音工具等方面都有精湛的研究,并且为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事业培养了一支庞大的队伍,如王力、朱德熙和吕叔湘等著名的语言学家张鸿昌。赵元任撰写了很多著作,如《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国话的文法》《国语留声片课本》《国语字典》《语言问题》等。赵元任是从青果巷走出去的一位旷世奇才,他在语言学领域的成就为世人瞩目。
“赵先生永远不会错”,这是美国语言学界给予赵元任在语言学领域所获得成就的最高评价。
乐音之美
赵元任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开创了我国近代音乐的新纪元。赵元任共创作了 122 首音乐作品,为我国近代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赵元任的父亲擅长吹笛,母亲冯莱荪出身于名门世家,才华横溢,能诗善词,精通昆曲和各类乐器。家庭环境的熏陶对赵元任的音乐天赋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1907年赵元任进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留美预科学习,聪颖好学,深讨美籍教师嘉化及夫人的欢喜,嘉化夫人亲自教赵元任唱《可爱的家庭》和《离别歌》等歌曲,这是赵元任接受西方音乐的开始。经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后,1918年赵元任获得了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鬼掹脚。此后他在美国任教,任教期间,赵元任对音乐兴趣浓厚,并选修了和声学、作曲、钢琴等课程。为了尝试音乐创作,他花了220元,以每月3.5元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了一架旧钢琴。他的处女作是以《老八板》为基础的乐曲,在康奈尔大学进行了公开演奏。
赵元任的音乐创作,被称为“业余”职业,但他取得了惊人成效。贺绿汀评价赵元任:“对音乐来说,顶多是个业余的了,但是他的贡献却远远超过许多时尚的作曲家和理论家。”[7]与他的基础学问相比,音乐可以说是赵元任的“业余爱好”,然而,无尽之城他在音乐上的造诣令人敬仰,一点也不“业余”。
20 世纪 20 年代,是中国近代音乐史的探索初期等到永远,赵元任为中国艺术歌曲领域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突破“学堂乐歌”,借用外国乐谱填词的模式进行音乐创作[8],并有效地完成了音乐“民族性”的保留与发扬,推动中国近代音乐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赵元任的音乐创作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主要分两个时期。第一个创作时期主要在20世纪20年代,代表作有《劳动歌》《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上山》《听雨》《也是微云》《呜呼!三月一十八》等。第二个创作时期是20世纪30年代,代表作有《撑船歌》《西洋镜歌》等,此间还为许多儿童诗谱曲,如《手脑相长歌》《儿童工歌》等[9]。赵元任在创作中非常注重音乐语言的地方风格,例如歌曲《听雨》巧妙地运用了常州话吟诵古诗的音调,《卖布谣》充分运用了无锡方言音调混沌研习社。他在音乐创作内容方面,更多关注的是劳动人民真实生活和爱国主义情怀。如音乐作品《也是微云》和《教我如何不想他》体现出了更多反封建、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感情;《织布》和《卖布谣》等反映了老百姓在日本帝国主义欺压下痛苦遭遇与内心挣扎;《呜呼!三月一十八》表达出对“三一八”惨案中无辜的牺牲者的同情和对北洋军阀政府暴行的愤慨。
赵元任于1926年创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已成为中国近代音乐宝库的经典和各大音乐高校的优秀声乐教材。赵元任说:“歌词中的他,可以代表一切心爱的他、她、它。”赵元任离开家乡后,一共五次回常州省亲,分别是1920年、1927年、1937年、1973年、1981年,他每次都要在青果巷走一圈,驻足停留思考。1981年是赵元任最后一次回到家乡,他已88岁高龄,女儿们陪同他再次回到常州青果巷。在青果巷故居,他让女儿用室内小风琴伴奏,再次深情地演唱了《教我如何不想他》,显然此时赵元任心目中的“它”,就是魂牵梦绕的故里——青果巷。海外漂泊多年,他对故乡积蓄了太多太深的思念。回到故里,不由自主就唱起这首歌,抒发自己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简光洲。

1944年赵元任与大女儿赵如兰
译音之美
赵元任作为翻译家,影响最深远的作品就是他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这个译本是“一本值得后人认真研习的翻译典籍”,并且“在中国口语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10]。
赵元任最早接触翻译作品,是1906年他在常州溪山小学接受新式教育的时候。此间开始接触外国翻译读物,如《鲁滨逊漂流记》《教育歌曲》《家庭卫生》等,这对他翻译思维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从1915年开始,赵元任开始了翻译工作,包括口译和笔译两方面。赵元任最为传奇的口译当属他为英国学者罗素所做的口译,而且用方言翻译焦三牛,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赵元任在笔译方面的成就最值得瞩目,他翻译的作品并不是很丰富,但涉及的范围较大,有文学类、科学类和哲学类的不同作品。赵元任在康奈尔大学时就翻译发表了大量科技类文章,如《科学与经历》《无线电》《海王星之发现》《煤烟之四害》《七天中三个礼拜日》等。他致力于科学类作品翻译,其目的是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用科学振兴民族。如《七天中三个礼拜日》就借航海旅行故事介绍了东西半球的“时差”等许多天文和地理知识。这些文章对助推当时的中国人主动去了解近代西方科学,开阔他们视野,增强其科学意识,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赵元任对中国文学翻译的突出贡献,主要是1922年翻译出版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他在《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的序言里说道:“翻译这本书不单纯是兴趣所致,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于文字改革的文学实验”[11],所以他把这个译本看作一个评判语体文成败的材料,或者说他想进一步证明白话文的文学表现力。
世界著名童话《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出版于1867年,被视为奇幻文学的里程碑,代表着荒谬文学的最高水平。对于译者来说,其难度在于书中充斥着大量的文字游戏和打油诗,而且还包括许多儿童语言和儿童心理的描写,这就要涉及跨文化知识和儿童心理学知识。要翻译成符合儿童心理认知,易于中国文化背景下儿童所理解的启蒙读本,必须进行语言实验王香如,运用白话文进行翻译实验是一个最佳选择。在这种背景下,他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过程中大量运用现代口语叙述,把北京方言揉进人物的对话中,使人物有血有肉,让读者读起来倍感亲切。《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著至今仍在中国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中保持“典范”之位。“赵元任先生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对中国文学的变革性作用堪与马克吐温的《哈克伯利·费恩》对美国文学的影响相提并论”[12]。
赵元任的翻译接受的是严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但他对翻译的标准和原则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著作《论翻译中的信、达、雅的信的幅度》全面阐述了自己的翻译思想[13]梅尔维尔鲸。对“信”的标准,他提出不仅要“忠实”,而且还要“等效”的原则,并强调“不可因求信而失信”。赵元任运用语言学家的视野形成了独特的翻译观,在我国翻译历史长河中,他的翻译思想熠熠生辉。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5YJC740085)。
参考文献
[1](美) 罗斯玛丽·列文森.赵元任传[M].焦立为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2] 曹伯言.胡适日记全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3] 苏金智.赵元任传[M].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4] 赵元任.赵元任生活自传[M].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
[5] 赵新那,黄培云.赵元任年谱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6] 施云波.论常州文化对一代译学大师赵元任的影响[J].安康学院学报,2014(06).
[7] 贺绿汀. 《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序[J].音乐研究,1988(01).
[8] 许畅.论赵元任对中国民族音乐创作的贡献[J].兰台世界,2014(03).
[9] 赵如兰.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7.
[10] 戎林海,戎佩珏. 奇人奇才译奇人之奇书——谈谈赵元任与他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3(06).
[11] 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汉英对照)[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2] 狄东睿.从多元系统视角看赵元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D].广西民族大学,2011.
[13]戎林海.赵元任翻译研究[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