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师

月票有什么用【青铜文化】金代铜镜纹饰之民俗文化-安徽佑群文化传播

【青铜文化】金代铜镜纹饰之民俗文化-安徽佑群文化传播
点击上方蓝色小字,轻松关注


宝鉴心语——
在我所收藏的铜镜中,宋辽金时期的占了三分之一,但是我对宋辽金铜镜的偏爱远不止这些。她没有战汉铜镜的神秘纤细,却有着自成一派的气度和意象;她没有隋唐铜镜的瑰奇绚丽,却有着不同凡响的意境和壮美,让人忍不住的赞叹和感叹,无时无处不闪耀出映照时代的人文光辉。
铜镜是古人们使用的器物,是一种不会消失,映像,她直观真实、有思想有性格、曾经记录过美和丑,善与恶,衣食住行,爱恨情仇,所以我一直深信铜镜有生命,更有灵魂。古人不见今时镜,今镜曾经照古人。-----(宝鉴)

宝鉴老师藏品
本期铜镜交流的主题为金代铜镜纹饰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风气及习俗,金代时期铜镜虽然没有汉唐镜的瑰丽灿然,却自成一派,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特征。本次开放式交流活动就以金代时期铜镜为主线展开讨论交流,主要从五个部分切入本期主题:1、女真民族的发展北京,2、龙纹镜所反映的社会风气,3、鱼纹镜所反映的民族文化,4、人物故事题材的铜镜,5、其他纹饰铜镜。


女真民族的发展背景
女真(女真文:,转写:ju?en),或女贞与女直,亦作女真族,可能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汉至晋时期称挹娄(yilou),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至唐时期称黑水靺鞨(mohe),辽至金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直到明朝时期仍然自称为女真,至今也有自称为女真族后代至今,认为与满族不同。“女真”一名最早见于唐初。“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
公元12世纪初,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在我国东北建立了金朝,金立国不久,便以武力灭辽和北宋,与南宋政权相对峙,兴盛时,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金朝建立后,随着经济,军事的发展及对中原王朝的征战,女真人的文化也相应有了迅速的提高.尤其是金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对北方落后的女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随着近年来考古与文物征集工作的深入,金代铜镜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在人们面前.在铜镜的制作及纹饰上,一方面,金代出现了许多仿汉,唐,宋的铜镜;另一方而,其制作出大量具有本族特色的铜镜金代铜镜有其产生的社会背景:现实生活的需要,是金代铜镜产生的原因之一金代所处的阿什河流域丰富矿产资源和很早就懂得“烧炭冶炼”的技术还有金初,由于女其统治者大力推行“实内地”政策和对外不断的用兵而撸掠了大量外族人,这些人从事各项劳动,其中不之有能工巧匠,天辅七年,金军"取燕京路,月,尽徒六州氏族富强工技之民于内地。天会二年,宋派使者许亢宗出使金带去了“后苑作匠”(后苑造作所,宋官署名。属入内侍省,宋真宗咸平三年,并造作所,后苑作置,掌内廷及皇属婚娶所需物品,设监官三人,以内侍充任。下设专典十二人,有兵海峰湿地校、匠役数百人,分七十余作。)极大的提高的当时的工艺水平。




李东林老师分享
铜镜是由铜,锡,铅合金范铸而成,镜面由水银与锡调和剂研磨,光亮照人金代一般不甚注意镜型和周边的处理日本石龟,造型没有宋代的式样多,常见主要有圆形,菱形和带柄形等从纹饰上看,线条匀密精细,别致生动:装饰图案多为双鲤鱼、龙、凤、鸟兽、花虫草木、童子、人物故事,纪实等,纹饰的多样化是此时期铜镜纹饰的一大特点。艺术来源于生活金代工匠们将生活中的素材经过加工,提炼,再创造,米美化生活环境,通过装饰纹样也可以反映当时女真人的社会生活面貌金代铜镜纹饰内容极为丰富,本期仅以龙纹镜,鱼纹镜,人物故事镜,其他等四类,浅析其纹饰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习俗。



宝鉴老师藏品
龙纹镜所反映的社会风气
“上京都僧录司”款单龙镜

圆形,圆钮。龙身作“C”形绕钮盘曲,龙头在右,面向中心作吞珠状。双脚后翘,张口吞珠,背鳍、腹、甲、鳞片、肘毛均刻画细密,龙爪劲健,伸向四方。龙身周围流云衬托,近缘处祥云纹环绕一周,以示飞龙在天。强健腾跃的龙体和矫健的四肢具有独特卓异的律动美和力度美,将飞龙威武雄健之势表现的淋淋尽致。集装饰之美、工艺之美、意境之美、精神之美于一身,充分体现了此龙纹镜的磅礴气势和阳刚气概,并且尽情地寄予着炎黄子孙的祥瑞思想,更显示出中华神龙的阳刚之美,华夏之魂的伟大气魄。背铸龙纹若凌空腾起,其迥身盘曲、张嘴吐珠之势毫不亚于唐之盘龙镜,犹似白居易“背有九五飞天龙,人人呼为天子镜”之喻,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近缘处流云纹陪衬,既富有律动美感,也富于装饰美感,并以此烘托龙的驰飞速度感,体现了神龙的无限活力,艺术地表现了皇权意念,是意、形、美的完美融合。
纹饰构图巧妙地运用了镜钮,从而表现出一个“单龙戏珠”的含义。据说,这“珠”起源于道家炼丹,认为“珠”是神龙吐出的丹田之气所结而成;又有“龙珠”为佛教法宝所化之“摩尼火珠”之所;或又相传为“水神戏日”的象征。而在龙的整体构成来看,这颗“龙珠”恰似一个牵动神龙活动的“点”,使龙形可转折、可翻卷、无穷无尽而增添了无穷活力。单龙戏珠,以珠烘托,变化无穷,既充实了寓意象征的内涵,又丰富了装饰美化的表现力。此镜边缘刻款“上京都僧录司(押)”。上京,金国早期都城,今黑龙江阿城县白城子。原为女真完颜部局地,俗称皇帝寨、御寨、国离捺。金太宗时始建都城,称会宁府。天眷元年(1138年)生死谍恋,金熙宗命名上京。
以上图展示龙纹镜为代表,该镜龙体修长头盖骨结构清晰,上颚较长,前吻突出,下领有撮须毛颈部细且屈曲大,腹部较粗,关节消楚,腿部粗壮有力,构图特点是由头至建皇了形盘扭刚劲有力的腿足与体态形成舞动状,是典型的龙形象、在金代纹饰中频频出现,且制作精良,龙是中华的象征且具有皇权威严,男权的三纲五常之道,而恰恰正是这一点被工匠们所注意,将其吸收铸成铜镜,以展示男性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尊严."从最早的龙被认为是具有某种相同功用的动物统称的观点来看龙是动物的代表张依伊,象征.这也不难看到,只有经常的接触动物,只有天天生活其中观察喜爱它们,才会将其融缩在一个固定且具有代表意义的图案上来加以崇拜,祈求上天多赐予丰富的食物,以供生存.龙是帝王的象征,但在平民百姓生活的日用品中也有龙的纹饰,且种类,数量,花样繁多,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

其一,从龙纹镜上的龙头部看似乎有与马相似的地方.在女真人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与马打交道,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禁以马殉葬,并派官员专人管理,太宗天会三年"诏南京括官豪牧马"除了对马的爱外还体现着一种龙马精神的寓意.

宝鉴老师藏品
其二,受中原的影响和当时金王朝处于上升阶段,政治清明,金熙宗改革,封建制进一步确立有关.金熙宗改革确立以儒家思想为其统治思想,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制定出有效的政策,并贯彻到各个领域当中,这对于以龙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不难会深入的影响女真社会.

李东林老师藏品
其三,寓意吉祥,避邪,馈赠亲友之物.传说一个人如果捡到一面镜子,就预示着他能找到一个好的妻子;如果梦见一面明镜那就是将要交好运的预兆;以镜子为礼品送人,是祝人生男孩,且这一男子将来会当官,因"镜”与"晋"音相似,同时镜子历来被视为神奇之物,又相信能照妖.龙又是神灵之精,四灵之长的神物,故作为纹饰装饰在镜子上也就不足为奇.以龙纹作为女真人的装饰纹且具有自身民族的特点来看,女真人同样也崇尚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并自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宝鉴老师拓片
鱼纹镜所反映的民族文化
双鱼镜

金代时期官铸双鱼题材铜镜,高浮雕的表现技法,工艺精湛,磅礴大气,此镜为圆形,圆钮。主题纹饰为两条鲤鱼旋转对置,占据了整个镜背纹饰空间神仙奶奶,纹饰采用浮雕技法,双鱼张嘴鼓鳍,尾鳍翻折,硕大鳞片,形神兼备,极富动感,周围满饰水波纹。生动的表现了鲤鱼在水中觅食漫游的活泼姿态,此镜写实的手法使得鲤鱼形象栩栩如生,水波纹不拘泥于形式,随着镜面布局需要而变换波纹,或层层排列,或曲折回环,把水的高低起伏表现的淋漓尽致。双鱼肥壮,鳞甲清晰,扭转的造型有透视效果。素缘,边缘刻款“通司验记官”。
双鱼镜

金代时期双鱼题材铜镜,圆形,圆钮,主题纹饰为两条鲤鱼旋转对置,占据了整个镜背空间,纹饰采用浮雕技法,双鱼张口鼓鳍,尾鳍翻转,硕大鳞片,形神兼备,极富动感。周围满饰水波纹。生动的表现了鲤鱼在水中漫游嬉戏的姿态。此镜纹饰刻画细腻,浮雕感强,写实的手法使两条鲤鱼的形象栩栩如生,水波纹也不拘泥于形式,而是随着镜面布局需要而变换波纹,或层层排列,或曲折回环,把水的高低起伏表现的淋漓尽致。南宋著名画家马远曾画《十二水图》,水纹表现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题材,此镜对于水纹的表现,使我们得以洞察金代铜镜中对于写实题材的表现能力。
黑龙江地区出土的鱼纹镜较多,其中大多数为纯双鱼纹,亦有鱼纹和其他景物结合的.如上图所示双鱼纹镜钮外有两条按顺时针游动翻滚的双鱼,占据整个镜背空间.双鱼头及口唇结构清晰,尾鳍翻折,黄子珈大鳞片,鱼尾一短一长.鱼周围伴有水的波浪或飞溅的浪花,也有加水草纹的,周边有一圈水草纹构成的连续图案.纹饰有一种生生不息的活力,生活气息和艺术创造力非常浓厚.
其一:鲤鱼是松花江流域数量最多的一种鱼类.女真人除了进行农业外,捕鱼是其生活的重要内容,"居则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所以渔业与女真人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渔"与"余"同音同声,寄托着女真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鱼除了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肉类食物外,还附加其他含义,双鱼镜中双鲤鱼图案的造型是女真人借用鱼的生殖繁盛的特性,来表达”多子多孙”的美好意愿。金代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军事形势的进展崔漫莉,水利事业的兴修,黄河的治理,都需要男丁,这也许就是在粗放式的经营方式中惟一能提高效率的方式。一雌一雄的双趣在打闹嬉戏,表明男欢女爱的情形,同时也体现着对生殖的崇拜,或许有些母系氏族社会的色彩。


其二:鱼是水中最常见的动物,且又与吉祥愿望有着不可分割的一面,由此被赋予可降水下雨的职能,甚至被尊为"鱼伯","水君",成为人们所崇拜的最为普遍,悠久的水神,这似乎与龙的职能相似.作为刚从渔牧业过渡到农耕业的金代来说,百姓是靠天吃饭的,只有风调雨顺人们才会能有饭吃,才会安居乐业,这些基本的要求就要靠神灵的保佑来实现了。


其三:鱼纹镜在当时还有着特殊的含义,在金建国前已出现了一夫一妻制度,但还存有许多原始风气的陋习,"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往亦如之."这种婚姻具有明显的滞后,愚昧的特点,严重影响了女真种族的繁衍,人口的质量,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建国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先后改进婚俗,体现女真人婚制和社会的进步,雌雄相随,和谐相处的双鱼艺术形象,是婚姻制度,观念改革进步的时代产物,具有人性特点,也富有民族气息,以女真人特有的健朗积极的心态去表达当时对婚姻制度的认识.


其四:鱼纹镜所反映的另一生活侧面就是借用鲤鱼跳龙门表达人们祈求升官登仕的愿望.鱼被人们崇拜为神物,能溯流而上,越过险滩,跳过龙门而变成龙殿试及第就意味着跳进龙门,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情,与平民百姓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水平,为了提高自已在人前地位,只有苦读诗书以求功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女真社会的教育与科举大力改革,广招贤才的举措,金在未建国前,没有完备的教育,在建国后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政治的需要,才开始逐渐的注重教育与科举.天辅二年,金太祖下诏日:"国书诏令,宜选善属文者为之.其令所在访求博学雄才之士,敦遣赴阙."~8]这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为维护和巩固政权开始注重教育与科举,在科举上效仿辽,宋一一"金设科皆因辽,宋制对于科举限制上有所放宽"禁放良人不得应诸科举,子孙不在禁限"-.这些都能证明女真人尚文精神和注重教育的一面.

人物故事镜
金代时期的人物故事题材铜镜也是此时期铜镜的一大特色,题材涉及甚广且对于辽、宋时期所流行的题材也有吸收与继承。此时期人物故事题材的铜镜分为两大类:1、写实性人物故事镜,2、神话、历史类人物故事镜,接下来我们逐一进行展示。

宝鉴老师藏品

李东林老师藏品
1、写实性人物故事镜
它以金代现实生活为题材.此类镜是金镜艺术创作的一大特色,因纹饰贴近生活,使人感到亲切吾为君亡,娱乐和教化意义更强些,如观景,耕作,舞蹈,游戏,出游;狩猎等.上图展示的两面铜镜即为此类镜的一个典型代表,第一面“煌丕昌天”航海镜(宝鉴老师藏)所展示的内容即为金人对于航海的写实性描述,也印证了在12世纪左右,女真民族已经掌握了航海的技术。此镜航海题材,此时期一经典的镜种,工艺精美,版工力度一流,镜体相对干净,锈色温润,此镜镜背纹饰配置丰富,八出菱花形,圆钮,主区饰一海中航行的船舶,扬帆起航,水中蛟龙欲现,船头数人举剑作斩杀状,船尾数人摇浆,海中波涛汹涌,浪花四溅,船帆上方有“煌丕昌天”四字铭文,钮上方铸有铭文“煌丕昌天”,意为上苍保佑,天下兴盛。这类铜镜各地均有出土,图案形式较多,以铸有“煌丕昌天”四字的最为多见,纹饰刻画细腻生动,共同构成一幅乘风破浪的航海图,同时表现出此时期航海活动相对比较频繁,此类铜镜在朝鲜半岛亦有发现,流行于高丽时期,反映了当时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第二面则更为写实,非常直观的展现出金人的闲暇生活状态。除以上所说的两种题材外,还有较多的写实性故事题材铜镜,因种类较多,所以这里就不一一展示啦。


还有一种人物纹镜是最值得提到的,因为这是一种在观念上,道德上,世俗上的突破.即为金代的春宫镜,此类镜内区分别是4对男女大妻作闺房合欢状.这在历代社会中都是罕见.从此镜纹样看,对生殖崇拜和企盼人丁兴旺的观念在女真人头脑中根深蒂固,同时也说明当时社会风气还是很开放的,并不保守陈规旧制,并未完全被儒家思想所教化,是人欲的一次解放,是一次敢向封建礼教挑战的试探,同时也是金代女真人性取向纯洁的一面.


宝鉴老师藏
2、神话、历史典故性人物故事镜
这类镜使我们相对熟知的一类镜,铜镜纹饰主要取材于当时所流行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与历史典故,且较大程度的吸收了辽、宋时期所流行的一些内容,直接表新出我们汉文化的巨大影响力与包容性。此类镜较为流行的题材有:达摩渡海、麻姑献寿、观音显化、许由巢父、许逊降龙、八仙过海、柳毅传书等等。

女真人崇尚文雅的文化,在对宋作战中掠取知识分子和文化典籍为其所用.女真人推行全面效法汉俗的政策也起到一定作用,虽在世宗时坚持遵循祖制,但面对强大的汉族文化,这种主张只能在汉文化的长河中被消融淹没.这些因素都促进了以汉族文化为题材纹饰铜镜的发展壮大.中原地区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被采用在铜镜上,其意义主要是受中原汉文化的熏陶和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婚姻有较大的自由,无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不怎以铜镜为男女相爱的信物。
达摩渡海镜

罗汉渡海镜,金代时期铜镜,八瓣菱形,圆钮,素缘。钮右侧有一身披袈裟、手持斗笠形法器的和尚踏浪乘风而行。左侧海浪里一片云雾中隐约可见一座庙宇状建筑物。这个图案民间又多称达摩渡海镜、罗汉渡海镜等,取材于中国佛教传说。金代时期佛教实践方面以禅宗为主,达摩最早在中国宣扬的即为禅宗思想,后成为中国佛教最大的宗门,故而关于达摩的故事题材较多的出现在此时期的铜镜中。
麻姑献寿故事镜

金代时期神仙人物题材铜镜,道家色彩浓重,道教对镜文化的影响,最为突出的就是神仙思想全面向镜的纹饰、铭文中渗透。神仙人物故事镜为宋金时期相对经典的纹饰题材,民间流传的诸多神仙故事及其传说较多的转化为日常用具上的装饰纹样,所表达出的神仙的向往,对长寿的渴求,此面麻姑献寿故事镜便是送人对于长寿愿望的直接体现。
麻姑是一位民间喜闻乐见的女仙,是道教诸神谱系中的一员。麻姑成仙之前的经历说法不一,有的说她是东晋孝武帝时人,好食鱼,因误吃了蛇肉,呕血而死;也有的说,她是唐代宫女,姓黎,名琼仙,书法家颜真卿曾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详载其事;还有的说她是十六国后赵将军麻秋之女,麻秋以残暴出名,当时妇女都用他的名字来吓唬夜哭的小儿,但其女却非常善良,经常帮助百姓……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八仙过海故事镜

圆形,圆钮。主题纹饰为波涛汹涌的海水中,传说中的八仙于惊涛骇浪之中自持法器乘风破浪奋勇前行,即成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情景写照。此镜版模好,浮雕感强,镜体规整,尺寸硕大月票有什么用,厚重大气。
【道教掌故 - 八仙过海】"八仙过海",道教掌故之一。"八仙"一般是指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这八位神仙人物。在传说中,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器,铁拐李有铁杖及葫芦,汉钟离有芭蕉扇,张果老有纸叠驴,蓝采和有花篮,何仙姑有莲花,吕洞宾有长剑,韩湘子有横笛,曹国舅有玉版。他们随身所携带的法器各有妙用。
在中国历史上,有关八仙的文学艺术作品可谓比比皆是,甚至在旧时新娘出嫁所乘的轿子上以及印糕上,都可以看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八仙造型。明代出现的青花瓷瓶上有以西王母为中心的图案,其中也有八仙祝寿的场面。在民间,有一种颇为人们所喜爱的方桌叫"八仙桌"。凡此种种,说明八仙在人们心目中具有深刻影响。
降龙伏虎镜

金代时期少见题材铜镜,高浮雕的额表现技法,工艺精湛且版工力度一流,此镜圆形,圆钮。镜钮上方一仙人头戴纶巾,身穿圆领袍服,右手平托,左足抬起坐于岩石之上。左右各有一双鬓童子捧物侍立。两侧山石林立,树木繁茂。镜钮左边一龙昂首蹲坐在山岩之上,右边一虎低眉顺耳俯卧在山间平地上。素缘。镜面表现的应是药王孙思邈的故事。孙思邈是隋唐时期的人帕斯卡定律,隋文帝、唐太宗曾先后召他入京,或征他为国子博士,或授之以厚禄,孙都辞而不受,执意隐居在浏阳,为百姓治病,并致力于医药研究。药王的医德医术,不但闻名于人间,而且惊动了三界,相传龙虎也上门找孙治病,长沙还流传药王为龙治疮的故事。唐代以后孙思邈作为神仙形象经常出现在艺术作品中,直至今天其形象仍然多是一手擎龙,一脚踏虎的造型。
许由巢父故事镜

圆形,圆钮。镜背钮下河流绕过的三角坡地上左侧巢父一手牵牛绳,一手指着许由作发问状,牛身侧摆;许由蹲在镜钮右下侧,一边洗耳一边作言语状。其身后山峦起伏,平地处一株柳树枝叶随风飘拂。两人服饰为宋人装束,可以看出每个时代在推测古人的形象时都是参照当时人的形象进行表现的。河水从镜背下部流过,近缘处的陆水相接处生有一小丛花草前夫滚开。河水上游有一条小船,船头半露出于镜钮左侧的山石之后。此镜采用特殊工艺处理,将水波纹浅色与人物山石树木深色调巧妙搭配,形似一副优美的写意山水画,体现了当时追求的空灵意境。由于宋金时期山水画的兴盛,此镜景物色彩布局都匠心独运,明显受工笔设色山水画的影响。
柳毅传书镜

宋金时期铜镜,此镜就为民间传说在镜背装饰纹样上的体现,同时也体现出道教中的“升仙”思想,柳毅传书传奇故事题材的铜镜所反映的世俗人与仙人的关系。钮左侧上方沿着镜边伸出一株大树,枝叶沿至右上方。树下一男一女作对话状,身前几只小羊,钮右侧一人牵马东去。表现的就是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柳毅传书。

其他纹饰铜镜所反映的社会文化
金代时期除了以上所说的三大类铜镜外,还流行着一些其他纹饰类型的铜镜,并且反映出此时期的社会背景及流行的社会风气。比如时期流行的童子系列铜镜,童子形象在金代纹饰上的出现较多的搭配莲花图案,反应了此时期佛教多有流行,在未受影响前,女真人是信仰萨满教的"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通变如神,随着女真人步入阶级社会,受汉,契丹的影响,佛教逐渐占居重要地位.女真人进入中原以后,萨满教地位开始下滑,佛教盛行,各地兴修佛寺,讲经诵德"帝后见像皆梵拜,公卿诣寺则僧坐上坐."举国.上下,奉佛尤谨,虽有抑佛之事,但佛教还是较兴盛,这是因缓和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与对不同派别的宗教采取兼收并容的政策,以佛教作为统治工具,另一方面出于解决经济财政困难,世宗大定二年下诏:"凡天下寺院无名额者,许以钱易之.但汉人居多。另外童子与莲花的搭配亦有“莲生童子”之寓意,也表达出金人对于多子多孙的美好愿望。
童子戏莲镜

金代时期经典题材铜镜,高浮雕的铸镜工艺,做工精美,浮雕感极强。圆形,圆钮,主题纹饰为四童子戏莲,生动传神,童子形态各异,左童扬上莲,右童拽下莲,荷叶何田田,相视笑甜甜。表现了童子嬉戏的场面。此镜与故宫藏镜153页类似,据记载类似镜子出土在北方吉林、阿城、白城等地。此镜版模精细,大气厚重,品相佳美。
六鹤同春镜

金代时期六鹤同春题材铜镜,浮雕铸镜工艺,做工精美,镜背主题纹饰浮雕感十足且寓意吉祥,此镜圆形,圆钮。主题纹饰为六鹤,姿态各异新桃太郎,或举首张喙而鸣,或回首引颈上望,或垂首下啄于地,或乘风振翅而舞,或低颈整理毛羽,或徐行而回首下顾。六鹤徜徉于山石、灵芝、枝繁叶茂的花木之中,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鹤的神态、舞姿和典雅飘逸的神韵,得到了充分的艺术升华。铜镜铸造精良,每羽仙鹤皆能看出水晕墨张的变化,寿石苍劲,花木虬韧,刀工精娴,足以看出工匠的非凡造诣。
除了以上所说童子系类铜镜以外,此时期还流行较多的花卉类题材铜镜,以及一些素面镜,边缘多带有押记。反映当时人们在铜禁极严下,种类繁多,纹饰精美的铜镜铸造不起,而只好使用素面镜的市井民间的下层人生活,另一方面展示了女真人无时无刻都在追求美.综观铜镜,铜镜造型线条较生硬,无圆润秀美之感。从铜镜身上我们会看见一些刻款且多位于缘上,有的刻款是官府检验时刻的,有的是私人刻的,私人刻除了用做归属标记外还有吉祥寓意,而官府检验的刻款占主流地位,原因如下:其一是由于战争不断,铜资源匮乏,但铜镜为民间生活必需品,,官府供不应求,,因此毁钱铸镜就成了一些人的牟财之道,毁钱铸镜之风开始盛行,为此世宗下诏日:"销钱作铜,旧有禁令,然民间犹有铸镜者,非销钱而何',遂并禁止."以防毁钱铸镜.其二稳定物价禁止私人铸镜.在私人手中只用数十枚钱就可铸成枚铜镜,变卖后就可得到高出成本5-6倍的铜钱,这种暴利必然会刺激民间私人铸镜,从而给当时的市场经济造成不良影响,为此明昌二年下令"敕减卖镜价",基于上述因素只有官方刻款才可出售使用.在检验机构中大部分为地方机构,中央的很少,检验的官职人员品级较低,一般在六至九品之间,如"泰州寻事司","寻事司刘什秤","任城县官匠"等.






总之,作为饰面照容用具的金代铜镜,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体现了金代女真人的高度智慧.在吸取中原纹样的同时,又创造出一些新的铜镜纹样,而这些纹样所反映的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是值得后人从中发掘更多女真人生活信息的.这些纹饰是女真人的文化胎记,是当时生活的折射物铜镜取材广泛,丰富,有些表现了金代社会的现实生活,耕作,渔猎,游戏,有些是观念上的突破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求多子多福,吉祥富贵的理想心愿,具有浪漫的气息.有些是政治风气和对中原文化的吸取,但并全然接受,具有北方民族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同时也是反映一个时代的人性主义,对美的追求,对民族怎样生存,繁荣,延续下去的精神理念的追求。
注:本文内容整理于【合一文化】周一晚群内专题讨论,部分文字素材来源于网络由【青铜文化】整理,图片素材来源于北京景星麟风公司、中国嘉德拍卖图录与群内藏家分享,特此感谢。


扫描下列图片关注我们

版权说明
本微信部分内容采编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删除。
本平台法律顾问:安徽品涵律师事务所戚仁兵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