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人物】关山月-史志阳江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不重复古人、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一法难能再,千篇信不同。图无彼此貌,笔有个人风。
关山月(1912~2000),原名关泽霈,阳江县埠场乡那蓬果园村人,当代著名中国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艺术大师,全国人大代表。民国元年(1912),出生于一个乡村穷教师的家庭。民国7年(1918),在乡间读私塾。民国11年(1922),开始读小学。民国17年(1928),考入阳江县立师范。民国20年(1931),考入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勷勤大学前身)本科。民国22年(1933)毕业,在广州九三小学任教,业余学画。
民国24年(1935),入春睡画院随高剑父学画,由高剑父改名为关山月。民国28年(1939),在澳门举办第一个抗战画展。后在贵阳、成都、重庆展出。民国32年(1943),去敦煌研究、临摹壁画。
民国35年(1946),回广州中南美术学院任教。民国37年(1948),任广州市立艺专中国画科主任、教授,当选中华全国美术协会理事。民国38年(1949),到香港参加“人间画会”活动,被选为中华全国文代会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文艺学院教授、美术部副部长,中南美专教授、副校长,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兼国画系主任。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教学之余,从事中国画创作。1959年,他和傅抱石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主席亲写画题。从40年代起,出版过《西南西北纪游画集》《南洋纪游画集》《傅抱石、关山月东北写生选》《关山月作品选》《关山月画集》《关山月》(日本版)、《关山月画选》(新加坡版)、《乡土情》(台湾版)、《关山月八十回顾展》(台湾版)、《关山月临摹敦煌壁画》(香港版)、《关山月旅美写生画集》(美国版)、《万里行踪》《井冈山》《关山月近作选》(台湾版)等画集和《关山月论画》等论著,并先后到过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朝鲜、波兰、法国、瑞士、比利时、荷兰、苏联、越南、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印尼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等地举办画展或讲学。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广东画院名誉院长、岭南画派纪念馆董事长、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
国画艺术大师关山月
关山月(1912~2000),中国当代国画大师,原名关泽霈,早年就读于广州师范学校本科,后师从高剑父,并改名关山月。
1939年,他以《渔民之劫》等作品参加了在苏联举办的中国美术展览。同年秋至1940年春,他首次于澳门、香港及湛江举办个人画展,之后他周游各省区,深入生活,收集素材,边写生,边创作,并沿途举办个人画展,以卖画维持生活和筹措资金,他在敦煌石窟临摹过壁画,研习传统艺术。此次旅行写生,为他后来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1946年,被聘为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中国画科主任。1947年作南洋之行,先后在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旅行写生,作品描绘热带风光,并举办个人画展,受到华侨的欢迎。翌年又在香港、上海、南京举办西南、西北及南洋旅行写生画展,并出版《关山月纪游画集》(2辑)。1949年春,在香港参加“人间画会”的艺术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南文艺学院教授兼中南文联美术部副部长、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兼副校长、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兼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1959年初,关山月和傅抱石先生接受了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厅创作巨幅国画的任务。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创作,巨画基本完成,毛主席挥毫题上“江山如此多娇”六个行草大字。之后,关山月这幅《江山如此多娇》的大山水画,就一直悬挂在人民大会堂正厅之上。1982年,关山月被香港中文大学聘为学位考试委员会校外委员。他始终坚持深入生活,勤奋创作,其代表作有《新开发的公路》《俏不争春》《香港回归梅报春》等。此外,他还访问过波兰、法国、瑞士、荷兰、苏联等国,并在日本、澳大利亚举办画展,在美国讲学和进行艺术交流。
关山月在艺术上坚持“岭南画派”的革新主张,追求画面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是“岭南画派”第二代代表人物。他的山水画立意高远,境界恢宏;他的梅花,枝干如铁,繁花似火,雄浑厚重,清丽秀逸,素有“当今画梅第一人”之称。他先后出版有《关山月画集》《关山月、傅抱石东北写生选》《关山月作品选》《井冈山》等作品集。
辑自(《魅力阳江》第57页)
关怡:我的父亲关山月
——记者陶明霞访问记
一、关山月与阳江
父亲关山月作画之路始于阳江
父亲关山月创作之路始于阳江。小时候,父亲住在溪头附近,不远处就是美丽的大海,海边散落着星星点点的渔船。夕阳西下时,渔人归来的场景,就是一幅画。小时候,父亲就以这大自然的天然美景作为题材写写画画,是一种涂鸦形式的。可以说,这是父亲作画的一个萌芽,是天生的冲动。
后来,父亲在溪头小学上学,附近种了许多梅花,溪头小学的老师教书画课时,经常带着他们去育梅、寻梅、咏梅、画梅,这样的过程,不仅让父亲爱上了梅,也爱上了作画。每逢喜庆节日,父亲总会有梅作问世。以梅咏怀、以梅言志,梅是父亲情感的寄托。小学老师的教导,让父亲的作画,从“涂鸦”走向正轨。
“果然风景不寻常,人在漠阳江上双嫁。”阳江山奇水秀,人杰地灵,有“诗词楹联文化之乡”的美誉。群众性的书诗画活动,源远流长,根深叶茂。那时,阳江市民经常走上街头,在原一中的院墙上,挥毫泼墨,展示作品。父亲告诉我,在那附近读书时,那里每月都有评比,父亲有时候也会参加。父亲走上作画之路,从大环境来看,不能不说,是受到阳江传统文化氛围的影响。
父亲对阳江充满感情
画作落款“漠阳关山月”
关山月对家乡充满感情,在作画方面,很多题材,表现了家乡。他画过阳江的海、阳江的山、阳江的人。每次回乡,他都会留下墨宝,曾作诗《七十感怀》开头一首诗写道:“家在蓬山蓬海间,江南塞北越天山,风尘未了缘何事,绝顶高峰向晚攀。”他出生于阳江那蓬乡果园村,这首诗,也表现了对家乡的怀念。
在教学方面,父亲常把广州美术学院的学生下乡写生的景点安排在阳江。受父亲的影响,后来广州美院的教师也经常带学生来阳江创作,让阳江美景,经过一代一代的画家妙手描绘,让外地人通过这些画来认识美丽的阳江。
除了画家乡,他在作画盖的印章落款是“漠阳关山月”。他记住了家乡的一条母亲河,这条河就象征着家乡。以前落款是“岭南关山月”,因为师从高剑父,属于“岭南画派”。后来父亲觉得岭南大了一点,便改成漠阳关山月,让“漠阳”二字,跟随着父亲的画作,传遍大江南北。
父亲在大城市工作,常常在外地、甚至国外出差,不可能每天回到阳江。因为想念家乡,“文化大革命”后,父亲每隔10年都会回来一次。
父亲最满意画作《绿色长城》
创作起点是阳江
父亲认为,他最满意的作品是《绿色长城》。这幅作品也是现在美术界公认的父亲最好的作品,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平远和高远,在透视上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元素,同时保留了中国画的韵味,将西画和中国画传统结合得很完美。《绿色长城》的近景是一群民兵在海边巡逻。中景是一排排层峦叠翠的木麻黄,明朗的阳光下,远处烟波浩渺,机帆点点。
题目定为《绿色长城》有几层意思,一方面是木麻黄像绿色的长城既可固沙,又可防风;一方面要联系到当时的时代背景:20世纪60年代,躲在台湾的蒋匪帮成天叫嚣“反攻大陆”彩虹背后,巡逻的民兵,像长城般固守祖国海防,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幅作品的创作,离不开父亲在阳江海边的生活经验。父亲小时候上学要走过沙滩。沙滩边没有任何树木。夏天,沙滩经过太阳的暴晒,十分烫脚。那时父亲就想,要是沙滩边种了树该多好。1973年,父亲回到家乡,在当时“绿化祖国”的号召下,海边种了许多木麻黄。父亲看到海边的一片片防风林,觉得景色非常美,又想起小时候的心愿,于是想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这幅画作创作时间长达1年之久,父亲到阳江、电白、湛江等多地实地考察、深入实际,对表现植树造林的重大意义加深了认识,增强了非画好画美海边林带不可的信心。
二、关山月与绘画
早年绘画路艰辛
张大千买下父亲画作
父亲年少时钟爱画画,却备尝艰辛。当年家里穷,祖父不让父亲染指丹青,父亲便偷撕邻里的春联、碾碎水瓜叶子,从中获得红绿颜色,勉强作画。地图、月饼盒和烟盒的图案,都是他临摹的对象。尤其到了赏梅季节,他会捧一枝梅花回来插在瓶中,作为画画对象。
到广州读书时,父亲看过“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的画,仰慕不已,恨不能拜他为师。很快机会就来了。当时高剑父在中山大学开课胡布内尔,父亲借朋友的学生证冒名去上课。一次,高剑父要同学们临摹他的一幅画,走到关山月面前并停下来看他的画看了很久,询问他是哪个班的学生。父亲紧张得要命,说话都结结巴巴,将冒名顶替如实告诉了老师,心里十分害怕,可怎么也没想到,高剑父对他说,你明天不用来了,到我的春睡画院学,免收学费,包吃包住。父亲原名“关泽霈”,是高剑父赋予父亲“关山月”的名字。这个名字父亲沿用终老。可以说,正是高剑父的惜才造就了今天的国画大师关山月。
父亲年轻时期,到成都举办画展,那时父亲还是个没多大名气的穷画家。画展还未结束,却被逼收展场租金,父亲一方面很气愤,一方面又很无奈,身上的钱也不多。正巧画展开始后,张大千第一个到展场看画,当面就问父亲,哪张画定价最高,他要买下。并立刻吩咐同来的人交了现款,买下了一张峨眉山写生画。价钱已足够关山月数月的开支。
张大千的红纸订条就挂在了画作之上。很快,许多不懂画的买主也纷纷进场,抢购父亲关山月的作品。
父亲作画重写生
火车途中也要画
除了西藏和台湾,父亲这辈子走遍了祖国大地,西藏他也很想去,后来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放弃。父亲认为,“不动我就没有画”,父亲随身都带着纸和笔,无论是所到之地,还是坐车途中,父亲都坚持写生。甚至在火车途中,父亲都闲不下来,要看看窗外的景色变化乐百惠,并随时用笔进行素描。
父亲的写生,本身就是一种创作,是一幅非常完整的画作。正是在写生作品里,父亲的画作让“岭南画派”在全国领风气之先,他寻找到国画新的时代精神——融入当下、表现当代,不再一味地画高山流水。
父亲说过,生活的确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因此,中国画写生、速写,只是认识生活、掌握客观事物规律的一个手段,是为创作打下必要的基础。父亲的作品,都是他看到过的,感受到的。解放后,父亲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很多是画工厂和农村,藉以反映时代。那是他深入生活捕捉到的,并进行一种时代的探索。
名作《江山如此多娇》
由国务院委托创作
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是父亲一幅很重要的作品,具有历史意义,毛泽东主席亲为题句:“江山如此多娇”。现在悬挂于人民大会堂迎宾厅。
这幅作品是与傅抱石一起创作于1959年,历时4个月。画的东侧,一轮红日照耀着祖国的锦绣大地,气势磅礴,近景是江南青山绿水、苍松翠石,远景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中景是连接南北的原野,而长江、黄河还有长城则贯穿整个画面。整个画卷气势恢宏,象征着伟大祖国团结统一,繁荣昌盛。
1959年4月底,父亲和傅抱石先生接受了国务院创作巨幅国画的任务。刚接到任务时,父亲压力很大。父亲与傅老认真研究了几天,画出了小稿。又经过两个多月草图准备,两个月的紧张创作,终于完成这幅画。作画过程中,周总理还亲自为他们准备了茅台酒。
画作完成后,毛主席亲自题字,专门提笔写了四幅“江山如此多娇”,并谦虚地说:“仅供选择。”
后来,毛主席的“江山如此多娇”四幅题字,有一幅送给了父亲作为纪念。1977年,父亲将毛主席这幅题字原件捐赠给了中共中央办公厅。现在关山月故居客厅里挂的“江山如此多娇”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回赠的水印复印件,并有中共中央办公厅复制的印章。
《江山如此多娇》
三、关山月为人大公无私
卖画为学生治病
晚年把画作悉数捐出
父亲一生大公无私,成名后,并没有靠卖画赚钱,而是悉数捐出。解放前,父亲为生计曾卖过一些画,新中国成立后他一张没卖过。
不过,父亲也有“卖画”的时候。曾经有个学生重病需要十几万的治疗费,求到父亲这里,他便向医院表示要捐一幅画,条件是免除那位学生所有治疗费用。医院如获至宝,欣然答应。
父亲几乎捐出了一生所有的作品。现在所存父亲画作最多的地方是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有800多幅。父亲说,他的作品留给后人世世代代看金彗星,比放在家里意义大。并不是每个画家都会这么做,我确实为父亲而自豪横版三国!
1997年6月,父亲为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捐赠800多件作品,为各时期的代表作;1997年11月,向岭南画派纪念馆捐赠145件作品,主要是带学生下乡或教学示范的作品;1998年11月,父亲又向正在筹建的广州艺术博物院捐赠了105件作品。为了帮助家乡脱贫,父亲也常常捐画建桥、助学。
父亲对我“铁面无私”
在处理自己女儿的私事上,父亲铁面无私,从严从难要求,甚至有点“苛刻”。
20个世纪60年代,知青下乡。我也被安排到中山的农村。一些有地位的人士当时都通过“疏通”,将子女留在城市,不用到农村受苦埃及祖玛。父亲反而鼓励我去。
临行前,父亲执笔为我画了幅人物像:旁边的行李已经打包好,戴着大红花的关怡出发前,仍抱着毛主席语录沉思——作品命名就是《听毛主席的话》。此后,我赤着双脚,站在蚝壳上围垦造田,苦熬两年才得以返城。
1978年,广东画院恢复,父亲任院长。后来我也受聘到画院工作。不过,凡是有我参与的画展比赛,无论谁上门邀请,父亲都“避嫌”,拒绝担任评委。有一次,画院三个美术师竞争两个评优名额,我也在其中。父亲就直接嘱咐我:“你不要申报。马子跃”为其他两人让出机会。当时我也觉得很委屈,因为通过公平竞争,我也有实力胜出。后来我理解了父亲的苦心。
亲戚找工作、我儿子考学,父亲也从来不插手,希望我们靠自己的本事做出一番成绩。
求变求新 常变常新
——我国著名国画大师关山月的艺术道路
关山月出生后第12天的早上,母亲抱着这个手脚圆乎乎,脸蛋红扑扑的婴儿来到父亲跟前,问:“你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属于清朝学究的父亲头脑却挺开通,他想到辛亥革命已将帝制推翻,民国刚刚建立,现在正是新的世界、新的潮流,于是伸手轻轻拍了拍孩子胀鼓鼓的腮帮,随口说道:“就叫应新吧。”村里人为了叫起来顺口,把个“应”字删掉了,只叫他“阿新”。
这是父亲给他起的小名,然而谁也没料到,一个“新”字概括了他整个艺术生涯——80年来他走过的艺术道路就是不断求变、求新,以至到了耄耋之年还在变法,创新。有人暗地褒贬他:“画了七八十年画还没定型。”但是,关山月却认为不定型是好的。他曾写过好几副对联回答那些认为他的画风到老尚未定型的异议。他说:“更新那问无常法,化古方期不定型。”“自然中有常法,手肘下无定型。”为什么?因为“笔墨当随时代”,“法度随时变,江山教我图”。这后一句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不同的描绘对象,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法,是描写对象教他这样做的。而他一生热衷于追求表现新生活、新事物。这些新事物本来就没有一套成法和蓝本,更何况他从来不满足于固定的笔墨程式和表现手法。他有一戒条:不重复古人、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所以,为了更好地刻画具体的描绘对象,为了表达特定环境的不同感受,他毕生都在探索、变法、创新。
1961年8月,关山月到抚顺露天煤矿写生,画过一幅《煤都》,用以歌颂新建设和工人阶级改造自然的伟力。在这幅作品的题记中,画家这样写道:“……深感矿区规模之壮观,煤层运道之繁杂,纵尽谙前人皴染之法,亦无能为力,内容与形式关系之新课题也。……”
这个题记很重要,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窥见一位国画革新家的心灵,可以以此为线索探寻这位“岭南画派”名家风格的形成过程。如果我们拿他钤在画上的闲章:“适我无非新”“笔墨当随时代”,和他这段话一起来寻味,画家在题记中所披露的心思,正是他革新国画的主张,而这主张贯穿于他80年的绘画生涯之中。
众所周知,关山月是在“岭南画派”的影响下开始走上漫长的艺术道路的。他当初为什么爱上“岭南画派”呢?说起来却有段曲折过程呢!
孩提时代的关山月,便“无师自通”地开始东涂西抹画些飞禽走兽,此后也一直坚持苦学。但由于诞生在一个穷教师的家庭,生活于岭南的穷乡僻壤,既无资料借鉴,更无良师指点,所以进步很慢。1930年他考上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本科,从闭塞的农村来到南国的大都市,看了许多画展,使他眼界大开。那时广州画坛有好几个流派,说也奇怪,他却独对“岭南画派”倾心。“岭南画派”是这样形成的:晚清时代,广东有居巢、居廉两兄弟,都是著名画家,他们一反明、清两代那种从前人的作品中讨生活,一笔一墨都讲究师承,陈陈相因,仿古复古的风气,提倡写生,师法造化。他们的学生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继承和发扬了他们的画风,后来又到日本留学,受到西洋画的影响,便主张恢复宋元绘画传统,并吸取西画的理论和技法,反映现实生活。这样,就不仅打破了古今界限,还打破了中西的界限,特别是打破了画室内和画室外的界限。他们回国后便鼓吹“新国画”运动,要求内容新,形式新,独树一帜,开创了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岭南画派”。高剑父是这个画派的主将,他当时正在广州主持春睡画院,常常举行师生画展。关山月觉得他们的画写的题材多是现实生活,有一股清新的气息,感到很新鲜,很亲切,因此一见钟情。从此,他便对“岭南画派”心焉向往,想拜师门下,做个艺徒。到1936年,他冒名顶替去听高剑父讲课,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被高剑父发现了他的绘画才能,才免费吸收他进春睡画院学习。打那个时候起,他已接受了这个画派的艺术主张,在革新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索前进。清末学者康有为在与菽园论诗时有句云:“新世瑰奇异境生,更搜欧亚造新声。”关山月为了使自己作品内容新、形式新,并解决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问题,他走的道路是博采众长,熔铸百家。他写过许多论画诗,我们从他的这些句子就可看出他明确的意向:“今古源流直会合,中西理法着融和。”“少长群贤足我法,天渊万类皆吾师。”他不但要向古人学习,还要向今人学习;他不但要向中国画学习,还要向西洋画学习;他不但要师承传统,还要师法自然。他刻过一枚闲章,曰:“古人师谁”名门喜事?那意思就是要创新,创造新的技法,反映新的生活。正是基于这种艺术观,1938~1940年,他随师流落澳门,虽然生活非常艰苦,也坚持深入渔家去体验生活,描写劳苦大众的悲惨境遇,画了许多反映人民现实生活的作品。1939年暑假,他在澳门举行的第一次个人画展,就是以这些富于现实意义的题材,而轰动了香港、澳门。
中国画的画论中,有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到处云山是我师”一类的名言,关山月是笃奉这些座右铭的。为了学习社会,师法自然,他决心“行万里路”。1940年暮春,他毅然拜别恩师,离开澳门,背着一个画囊,从广东出发,到过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青海、甘肃、陕西等省,“问道于山水之间”。在6年漫长而艰险的旅行中,他饱览了桂林山水,漫游了百里漓江,仰观黄果树千寻瀑布,纵目昆明500里滇池。二上“天下第一名山”峨眉,攀登西岳华山之巅,还穿过黄沙漠漠的河西走廊,西叩敦煌之关,瞻仰石窟艺术宝库,濯足于长江,饮马于黄河,泛舟青海湖,跋涉大戈壁。总之,遍游了西南西北的名山大川,访问了许多彝村苗寨、通都大邑,画了几百幅记录人民风习生活、描绘祖国壮美山河的速写和创作作品;还深入敦煌莫高窟20多天,由妻子李小平擎着油灯,照着他临摹了60余张壁画。当他拿这些洋溢着生活气息、散发着泥土芳香的作品,到重庆展览时,大文豪郭沫若看了大加赞赏,并题了六首诗。其中有两首云:“生面无须再别开,但从生处引将来。石涛珂壑何蓝本?触目人生是画材。”“画道革新当破雅,民间形式贵求真。境非真处有为幻,俗到家时自入神。”从这些诗可看得出,郭老对关山月革新国画的努力感到何等欣慰,故作了衷心的赞扬。诗后还写了个“跋”,说得更加清楚:“关君山月,有志于画道革新,侧重画材酌挹民间生活,而一以写生之法出之,成绩斐然。”在另一个题词中,他甚至说关山月的画“力破陋习,国画之曙光,吾于此焉见之”。可见他对关山月的革新精神是非常嘉许和热情鼓励的。继西南西北旅行写生之后,关山月又漫游了南洋诸岛,描下一幅幅异国风情,热带风光。“行万里路”,向生活学习,向大自然学习,确实使他增广了见闻,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扩展了胸襟,增强了修养,积累了生活。1948年他第一次出版的两本画集《关山月南洋纪游画集》和《西南西北旅行写生选》,就是根据这两次旅行写生整理和创作而成的。当时画坛巨擘徐悲鸿,对他走的这条道路也作了充分肯定。他在为关山月的这两个画集作序时说:“信乎善学者之行万里路,获益深也。”关山月从他自己的艺术实践中,也深深体会到深入生活之重要,所以他始终笃奉“纸上得来假,笔头要写真”。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他非常关怀,给画家提供了更优越的生活和创作的条件。20世纪50年代他常常带领学生到农村、钢铁厂、石油城、大桥工地、堵海工程去体验生活。60年代到东北的长白山和煤都抚顺去写生。直到70年代后期,他已年近古稀,仍然越天山,上井冈,攀匡庐,登黄山,并且重游青海湖,再访莫高窟,西出阳关,南入巴蜀,三上峨眉,两游三峡,又一次“行万里路”。正是由于他永远不脱离生活,不懈地创新,所以他的画内容常新,意境常新,技法常新,并且越到后来变法越发大胆,画艺愈臻成熟,风格更见鲜明,如果我们拿画家1941年写的《漓江百里图》和1980年画的《江峡图卷》作一对照,就会清楚地看到关山月的艺术发展道路,印证了他“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主张。两幅画都是长卷,内容都是山水赵芊羽,但给人的时代感却异常鲜明。前者虽然也画了漓江的山清水秀,然而色调清冷,景物萧条,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妇,却衣衫褴褛,憔悴寒碜,很不协调。你看,两岸树木稀疏,村庄破败,江边木屋倾颓,水上航运零落,令人看了一下子就会想起那民生凋敝,疮痍满目的凄凉岁月。后者的气象却迥然不同。大江破峡,一泻千里:或激流湍急,气势雄奇;或波平如镜,汪洋恣肆。三峡奇峰突兀,层峦叠翠:或云横雾断,峻峭巍峨;或曲折蜿蜒,气韵森然。江上轮船上下,帆影高低,仿佛可闻汽笛嘟嘟,江岸新城处处,楼房鳞次栉比,隐约车马辚辚。总之是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景象,给人一种“大地春回万木荣”之感。时代不同,面目迥异。“笔墨当随时代”,从这两幅画在艺术构思、构图以及皴染之法的异同,我们也可以看出关山月不断变法创新的努力和成就。
关山月曾说:“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反映生活的艺术怎能够千篇一律呢!”他的论画诗也云:“一法难能再,千篇信不同。图无彼此貌,笔有个人风。”所以,他从来不以固定的一套皴染技法去套千差万别的客观事物,总是从描写对象的特点出发,努力寻找和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最富表现力的笔墨技法。大半个世纪以来,他为了革新国画,为了探索和创造与新内容相适应的新形式和笔墨,走过一条非常崎岖艰苦的道路。他不但两次“行万里路”,师法造化,体验生活,观察自然,以期“应物象形”,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尺图每自胸中出,万里都经脚底行。”而且他还远涉重洋,到国外学习。20世纪40年代他漫游了泰国和新加坡许多大城市,50年代他到过朝鲜、苏联、波兰、瑞士、荷兰、法国、比利时,70年代他访问过越南和日本,80年代到过美国,90年代应邀访问加拿大。他参观过莫斯科的特列契科夫美术馆,巴黎的罗浮宫、罗丹纪念馆,以及各国的许多名画和雕塑,广泛吸取世界绘画精华。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完全摒弃门户之见,认识到“满足一家愁自限,多承众法乐群师”,“常新未著一家说,最好还随万众师”。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了。自从1940年他离开老师高剑父后,他就跨出了“岭南画派”的门限,虚心向全国各个画派、名家学习,走“博取众长,熔铸百家”的宽阔大道。因此,他既继承了“岭南画派”重视反映现实生活,注意吸取外来艺术优点的画风,又向前人和现代诸家学习,批判地继承国画的传统笔墨,“领略古法生新奇”,使自己的画独具风格:气势磅礴,气象恢宏,于清丽中见厚重,于秀逸中见雄浑;立意高远,境界壮阔,洋溢着生活气息,闪耀着时代光辉。他有两枚闲章:一曰“从生活中来”,一曰“平生塞北江南”。由于他一直重视创作的源泉,又博通今古,博取众长,不断求变求新,所以有人说,他已大大发展了“岭南画派”,把这个画派的艺术特色推向一个新高峰。
他的这些艺术特色行棋无悔,在他的山水画和画梅花中表现得特别鲜明。他与傅抱石合作的,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巨画《江山如此多娇》,气势磅礴,气象万千,这已脍炙人口,不用多说了。他自己画的山水如《新开发的公路》《榕荫曲》《绿色长城》《龙羊峡》《江峡图卷》《江南塞北天边雁》《秋溪放筏》《雨后山更青》《漂流伴水声》《尼加拉大瀑布》《黄河魂》《源流颂》等作品,不但内容新,描绘了新时代的风貌;而且构思、构图和笔墨都有新的创造。我曾经听画家讲过他画《绿色长城》这幅画时的构思过程。1973年他曾几次到广东省电白县的博贺渔港、湛江的海滨和南三岛参观访问林带和造林英模,经过仔细地观察和酝酿,他把这些横亘于海边抵御风沙的木麻黄林带,概括为一座长城,这就是他创作这幅画的立意。但这“长城”不是陆地上的长城,而是海上长城。不是北方海边长城,而是南方海滨的长城。为了表现出这些特点,他不是画一株两株木麻黄,而是密密麻麻、蓊蓊郁郁,确实像一座雄厚坚实的长城。林梢的后面背景,是水鸟翩翩,白帆点点的一望无际的大海;林间画了几丛南方特有的肉质植物仙人掌,这样就把南方海边长城的特点全点染出来了。这个从实际中概括提炼出来的立意,无疑比一般写实高出一筹,使人看了这座绿色长城,自然而然地想到它抗击风沙的作用,以及缔造它的艰辛和人们改造自然的伟力。在构图上,他遵循了传统艺术上对立统一规律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和而不同,违而不乖”的原则。为了“一律”“一和”,在画林带时采取了西洋画法,不是一株株的画,而是画整体。他说,这样画的好处,就像我们的解放军队伍在天安门游行时那样,队列整齐,气势雄伟。但是“和而不同”,即要有变化,正如每个人的面目不同一样,每株树的形态都是不同的。还有就是:要有不同,又要不乖,即全是木麻黄,没有杂树。最后是技法问题:如何画木麻黄?这种“澳洲铁木”出现在中国大地,还是近数十年间的事,要表现它,没有前人现成的勾勒皴染之法可资借鉴。当然要形似是不难的,但重要的是神似,而且不是一两株,而是一个林带,这就要求“识前人所未”,创造新的技法。关山月通过观察分析和大量写生充分掌握了木麻黄的特点,便大胆地采取西洋画法,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处理得暗一些,向阳的地方则亮一些,用光暗的对比,更好地把“长城”的整体气势表现出来。当然,“寻新不负古道心肠”,在这幅画中,更多笔墨还是继承了传统的,因此谁也不会诟病它是素描加颜色的“四不像”,而要承认它是一幅内容新,形式新,笔墨浑厚的新国画。
如果说,关山月在中国画创作上有所超越,有所开拓的话,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敢于去碰难度很大的前人不敢碰的新的重大题材;二是充满激情地去表现新的时代精神。他这种努力是一以贯之的,这种责任心和使命感老而弥坚。
1992年,大师已年届八十高龄。这位抱定“不动,我便没有画”的老人还要“动”,而且要到风高浪险,“春风疑不到天涯”的西沙群岛去。因为祖国大地他差不多走遍,只有西藏和西沙未到过;因为《祖国大地》组画不能没有海,他要画海去。于是几经周折他终于飞到了烟水茫茫的西沙。这里没有高峰古木,没有绝壁危岩,没有幽谷飞泉,总之没有传统中国画中常见的景象。这里有的是一堆堆嶙峋的礁岩,一丛丛低矮的抗风桐、羊角树,以及一望无垠的大海。所以许多来过这里的中国画家都说:西沙不适宜画中国画。可是关山月来到这里的感受却完全不同。他觉得这里的一切景物都很新鲜。他兴致勃勃地去画那些羊角树、抗风桐、红椰。他爬上那褐色的礁岩去细心观察汹涌澎湃的海浪打在礁石上的形态。他对那个石岛特别感兴趣。它是西沙群岛中最小但是海拔最高的岛屿,站在那里可以看海上日出。当一轮红日从浩瀚的大海冉冉升起,顷刻,海天都明亮起来,天空蔚蓝,海水湛蓝。周围的抗风桐、羊角树像刚刚睡醒的小孩在风中蹦跳,一派朝气蓬勃,连那些石头也好像有生命似的,可爱极了。当然更可爱的是那些守岛战士,环境是那么恶劣,战士们却是那样乐观、坚强。关山月在岛上住了三天,得到的感受是:一切都这样坚毅刚强,坚硬的珊瑚岩,刚强的抗风桐,激越的海浪,坚强的守岛战士……。他觉得这是个英雄海岛,他决定要画一幅长卷来表现这坚强的固若金汤的祖国南疆。不过他也意识到,用前人惯用的构图模式和画山瀑木石的方法是无法表现西沙事物和概括西沙生活的。于是他采用俯视与平视相结合的构图,巧妙地将西沙的岛屿连结一起,把“气吞万里如虎”的珊瑚岩处理得起伏回环。湛蓝的瀚海和“卷起千堆雪”的白浪充满律动感,海浪由浅至深,由实而虚,使境界迷茫空阔向画外伸延,画面壮阔苍茫,气势磅礴。西沙就像一条云中龙卧于祖国南疆,给人以雄强的感觉和豪迈的联想。至于热带植物如抗风桐、羊角树、仙人掌的点缀,珊瑚岩的刻画,更凸现了热带海岛的特点。哨所虽若隐若现,却是点睛之笔,“矫若游龙”,难道不正是镇守海疆的英雄战士的形象吗!这幅《云龙卧海疆》长卷,是第一幅用中国画反映西沙的长卷。那“长龙卧海接朝霞”的豪迈气概,那开阔高远的意境,那刚毅雄浑的韵律,实在给人以崇高的美感。这种风格,令人一眼看去就知道这是关山月的作品。
至于关山月的梅花,风格也是独特鲜明的。梅花,前人画过亿万幅,然而不管是画“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抑或“凌厉冰霜节愈坚”的品格,还是“神清骨冷无尘俗”的气质,都离不开清冷低抑的氛围。关山月却一扫寒瘦清凉,孤芳自赏之气,独辟蹊径。他笔下的梅花充满勃勃生机,高雅而热烈,飘逸而凝重,潇洒而朴茂。不论是红梅、白梅或墨梅,都枝繁花盛,色调饱满,淋漓腴润。繁花灼灼似火焰,枝干铮铮如铁骨,满纸洋洋洒洒,热情奔放,仿佛有一股火热的朝气扑人眉宇,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确实,由于关山月求变求新,他已突破了前人画梅干的格局以及他们给梅花创造的艺术氛围,赋予梅花以新的性格。有人把他的梅花称作“关梅”,可见其个性的鲜明突出。“关梅”的这种性格,分明闪耀着我们伟大时代的精神。最能体现这一精神的作品当数1974年作的《俏不争春》和1987年画的《国香赞》。前者被日本《读卖新闻》评为“世界名画”;后者是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专门为北京人民大会堂而作的巨幅。这是人民大会堂继《江山如此多娇》之后第二幅最大的中国画,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画家画的梅花最大的一幅,宽620厘米、高260厘米,比吴昌硕的一丈长的《悬崖一枝春》还要大。画面两株红白梅横放杰出,像龙腾一般从画外飞入画中,枝柯苍劲,繁花烂漫,欣欣向荣。他把梅花“龙格化”了,通过龙腾造势,让人感受到腾龙而使万壑动风云:即借龙腾似的树干以体现力度和气势,借势去打破传统写梅的清冷孤高。而写梅花傲冰雪的豪迈气概,以此隐喻我们民族万千劫而钢骨仍铮的品格,创造清香沁大干的境界。
关于画梅,关山月有一段夫子自道的独白。他说:“我爱画梅花,亦无非托意‘俏不争春’,或寄情‘千家暖笑’,有时标榜画梅的浩然清气,也无非表现我们乾坤正气。”可见他画梅是注进了自己的感情,寄托了自己的理想的。不仅鸿篇巨制如《国香赞》等,有深刻的寓意和宏大的气魄,就是小幅梅花,也有寄托。名画《俏不争春》自然是写“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诗意。《一笑暖千家》写梅花破寒而笑,是为了给千家送暖,这种意境令人想起苏东坡“向来冰雪凝寒地,力挽春回竟是谁”的诗意。总之他每画一幅梅花都力求有一个新意境,无论在立意、构图、形象上都有所创新,决不重复前人和自己。所以,一如他画松树没有一幅相同的一样,他画的梅花,也没有一幅相同的。
关山月大师今年88岁了。他80岁那年写了一首《自励》诗,首联云:“艺海征途年复年泪桥歌词,航程到老际无边。”意思是说艺海无边。他同时新刻了一枚闲章,曰:“学到老来知不足”。可见他还要探索,还要变,还要创新。
一辈子都在求变求新,常变常新——这就是关山月。
关振东
编者补记:
2000年6月30日晚,关山月突然头痛,继而昏迷,很快被送至广东医学院二院急诊,经省内各大医院相关学科专家会诊,抢救无效,7月3日17时零4分,关老心跳停止,永远离开了我们。关山月遗体在广州火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专门发来唁电,李瑞环、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国家机关,中共广东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负责同志,海内外有关知名人士以及关老的家乡阳江市委、市政府分别发来唁电、唁函,对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民艺术家、我国当代著名中国画画家、“岭南画派”一代宗师、杰出的美术教育家的逝世致以深切哀悼。关山月遗体盖着庄严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广州上千名海内外各界人士为他送行。
与关山月有几十年交情,为关老写《情满关山——关山月传》的关振东先生回忆关老时,用“刻苦、求新、立足生活”来概括关山月的创作。他说,关老80岁以后,仍坚持到名山大川写生,张家界、黄河壶口、武夷山等一路走来,又留下了10多幅磅礴的画卷。1999年,88岁的关老还登上海拔3500米以上的云南中甸藏区,到奇险雄壮的虎跳峡谷写生,在纳帕海边大草原上,骑上牦牛拍照留念。2000年还上了泰山。关振东引用他自己写的《情满关山》中一段话作结:“笔墨当随时代。著名国画大师关山月的笔下,有日军侵华沦陷区的流民图,有国民党统治区的众生卷,有华夏艺术瑰宝的敦煌莫高窟,有新中国的江山如此多娇……他的作品丰富多彩口红森林,浸蕴着关山月颠沛流离、艰辛执着的人生之旅。”
大师为画坛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给人们留下的梅花品格和精神,将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
关山月作品
《三友迎春图》(作于1995年)
《菊黄蟹熟梅图》(阳江市档案局收藏,作于1982年)
《九十年代第一春》(作于1990年)
《韶山青松》(作于1975年)
《中山难民》(作于1940年)
《今日之教授生活》(作于1944年)
《铁蹄下的孤寡》(作于1944年)
《松梅颂》(作于1976年)
《农村的早晨》(作于1954年)
资料来源:阳江文化名人档案(一)
喜欢我们的文章请点赞分享!
↓↓↓
相关文章
八达岭野生动物园门票【视频】每日一舞-暧昧缠绵,难分难舍!双人舞蹈《缠绵》-华人舞蹈网2020年11月03日
八点听书【视频】此间年华,经不住似水流年。-陕西久顺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年11月03日
黄河的主人【视频】本色品鉴《原品牌大师》-谢思柯2020年11月03日
鸦雀无声的意思【视频】最甜美的健身操《草原星光》,一身朝气!-跟我学最美广场舞2020年11月03日
锦江之星连锁酒店官网【视频】杀的视频!! 解读高房价的原因!即将被封-企业家思维驿站2020年11月03日
修神异世录【视频】柑橘行业需要这样的销售精英!-桔卫士2020年11月03日
韩版甄嬛传【视频】李刚图格杰加甫大年初一慰问坚守岗位干部职工-巴州零距离TV2020年11月03日
中国话歌曲【视频】榆次901路公交车上的姑娘回信了......-晋中热点2020年11月03日
- 文章归档
-
- 2020年11月 (30)
- 2020年10月 (310)
- 2020年9月 (300)
- 2020年8月 (310)
- 2020年7月 (310)
- 2020年6月 (290)
- 2020年5月 (310)
- 2020年4月 (300)
- 2020年3月 (310)
- 2020年2月 (290)
- 2020年1月 (310)
- 2019年12月 (310)
- 2019年11月 (194)
- 2019年10月 (247)
- 2019年9月 (295)
- 2019年8月 (241)
- 2019年7月 (107)
- 2019年6月 (96)
- 2019年5月 (77)
- 2019年4月 (1788)
- 2019年3月 (1993)
- 2019年2月 (331)
- 2019年1月 (390)
- 2018年12月 (212)
- 2018年11月 (299)
- 2018年10月 (312)
- 2018年9月 (318)
- 2018年8月 (324)
- 2018年7月 (314)
- 2018年6月 (307)
- 2018年5月 (310)
- 2018年4月 (301)
- 2018年3月 (309)
- 2018年2月 (270)
- 2018年1月 (310)
- 2017年12月 (301)
- 2017年11月 (304)
- 2017年10月 (308)
- 2017年9月 (302)
- 2017年8月 (318)
- 2017年7月 (154)
- 2017年6月 (103)
- 2017年5月 (85)
- 2017年4月 (89)
- 2017年3月 (85)
- 2017年2月 (90)
- 2017年1月 (106)
- 2016年12月 (96)
- 2016年11月 (89)
- 2016年10月 (91)
- 2016年9月 (100)
- 2016年8月 (108)
- 2016年7月 (97)
- 2016年6月 (88)
- 2016年5月 (86)
- 2016年4月 (85)
- 2016年3月 (95)
- 2016年2月 (89)
- 2016年1月 (90)
- 2015年12月 (87)
- 2015年11月 (89)
- 2015年10月 (97)
- 2015年9月 (86)
- 2015年8月 (107)
- 2015年7月 (96)
- 2015年6月 (103)
- 2015年5月 (95)
- 2015年4月 (96)
- 2015年3月 (92)
- 2015年2月 (95)
- 2015年1月 (104)
- 2014年12月 (90)
- 2014年11月 (95)
- 2014年10月 (88)
- 2014年9月 (90)
- 2014年8月 (102)
- 2014年7月 (99)
- 2014年6月 (86)
- 2014年5月 (97)
- 2014年4月 (63)